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1021092719e3KzGXbARx.png

后杠杆时代约么

黄嫀淓 2015-10-21 09:48:59

南方的天气仍然炎热,北方已早早进入深秋。季节的更迭有其自然规律,正如牛熊转换,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是,这次的暴风来得太快太猛烈,一夜之间,让人恍惚。8 月以来,管理层连续上演“捉妖记”,正本清源助力市场恢复,但妄想转眼之间再次回到“蜜月期”,似乎不切实际。只看股灾之后,中小盘股的估值仍然高企,就知道即使杠杆去完了,泡沫还得接着去,不然,哪来的“地平线”?更何况,中国股市历来就牛短熊长,震荡市平均长度25 个月,比单边下跌市的时间要长得多。

其实市场有牛就会有熊,规律恒久不变,投资人却会一茬一茬地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熊市来了?这是个值得关心的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CM 华夏理财》发现,多数机构认为,从中长期看牛市的基础仍在,但实际上,他们目前的操作偏于保守。一些机构避谈熊市,但他们会说“牛市结束了”。

整体来说,市场在3000 点上方震荡,主流投资机构操作以谨慎为主,普遍持轻仓等待心态。能听到最悲观的观点来自一位匿名的基金经理,他认为,未来几年,股市很难再有大起色,最多是反弹。

中国股市历来牛短熊长。有统计显示,A 股市场单边上涨时间平均只有20 个月,单边下跌平均9 个月,震荡市平均长达25 个月,从6 月下跌到现在只有三个半月时间。


杠杆牛不如健 康牛

“3000 点附近没什么筹码支撑,我们下看到2500 点附近。”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于悲观的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代表性观点。为什么是2500 点?去年11 月下旬降息前后,上证指数正是在2500-2600 点上下运行,也是被不少人认同的“市场底”。

一位证券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从击穿60 日线(4500点附近)开始,市场牛熊格局就开始逆转,因为牛市以来,指数一直运行在这条线上方。当时他开始呼吁客户和身边的一些朋友清仓,但是,在政府开始救市后,他也改变了看法,认为政府有能力“让灾区人们过上更幸福的日子”,但去杠杆的影响远在预料之外,政策底也未必是市场底。在他看来,当前A股运行的格局已转为熊市无疑,纵有反弹也难以改变弱势的格局,中期底部目前还看不到“影儿”。

股灾之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明显下降,牛市以来一直备受冷落的债券、货币基金等安全品种再度成为“香饽饽”。7 月份以来,基金发行数量逐月大幅递减。东方财富网Choice 金融终端的数据显示,7 月份公募基金首募额2417 亿元,8 月份却只剩139 亿元,骤降90% 以上。9 月份的前半个月,新成立基金仅有10 只,但股票型基金仅有1 只,债券型基金却多达6 只。

广州期货研究所王志武指出,弱势下行格局已基本形成,政府救市无法改变行情趋势,投资者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每次股市的大幅反弹,都成为散户的出逃时机,即使投资者入市交易,更多的是高抛低吸,仅做波段,无法形成趋势。

一位匿名公募基金经理私下也坦陈,本轮股灾对投资信心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再考虑经济下行未见底,他悲观地预言未来一两年,股市很难再有大起色,最多是反弹。

从时间上看,本轮股灾下跌幅度巨大但时间尚不足4 个月。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总结A 股历史发现,A 股市场真正单边上涨时间平均只有20 个月,单边下跌平均是9 个月,最长的时间点是震荡市,平均是25 个月。他认为,市场经过快涨快跌之后,进入震荡或者为未来更健康牛市做准备。

另一位投资界大佬级人物、前嘉实基金研究总监詹凌蔚在海通证券策略会上指出,“转型牛”可能还有下半场,但在时间、空间和幅度上,难以和上半场相比。他认为,在未来2-3 年内,真正健康的牛市仍需等待。


多个谜题待解

几乎大部分人都承认,3000 点下方一些股票已出现投资机会,长期来看,这些股票的收益将远大于债券。即使如此,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说,目前仍不是买入的最佳时点,他们在等待“最后一跌”。

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最后一跌”不是说会跌很多,即使上证指数跌到2500 点附近,与2850 点相距百分之十几,跌幅虽不深,但可能是“钝刀割肉”,时间比较长。他列举了几个理由:比如近期市场看似利空出尽,实质上仍然存在雷区,只不过藏得更深;再比如股灾期间国家队主力拉升的权重股,不排除出现回调。

其实该分析师所提到的“雷区”,大多都为人所知,却未必看得清楚。

配资清理还有40%。根据证监会的消息,截至9 月11日,完成清理资金账户3255 个,占全部涉嫌场外配资账户的60.85%;还有2094 个账户尚未清理,持股市值约1876.27亿元。另外,约7000 亿的伞形信托也将清出,虽然证监会公开表态对余下配资不搞一刀切,但必须完全清理干净已成市场一致预期。

中金公司报告指出,目前A 股融资余额占总市值比例已经下降到2.0%,已经在接近其他市场的比例,但由于A 股自由流通市值仅占约40%,融资盘占自由流通股的比重仍高达5.5%,明显高于3% 以下的国际平均水平。这仅是场内融资的比例,如果再考虑剩余的场外融资,目前A 股杠杆水平仍然不低。

在上投摩根卓越制造基金经理吴文哲看来,悲观的事情还有两个:一是如果股市继续下跌,造成股权质押被打断,会伤害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二是上市公司定增和解禁可能引起抛售。

8 月27 日,顾地科技公告临近股权质押平仓线,成为首家面临平仓风险的上市公司个案,其后大股东采取自救方式阻止了股价下跌,使股价出现了一轮上涨。据媒体估计,今年以来有924.47 亿股被质押,涵盖1062 家上市公司,涉及参考市值高达1.73 万亿元,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质押股权跌穿理论平仓线。另一个值得担心的因素是,中金公司估计,股权质押的公司中仍有许多PE 高于30 倍,这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股价仍有下跌空间。

9 月以来,高位定增的上市公司解禁引发了市场忧虑。统计显示,截至9 月17 日,今年以来共有440 家公司完成定增,其中,有106 家公司股价目前跌破定增价,占比高达25%。广发证券统计显示,从8 月到12 月,一共有1.1 万亿元的限售股解禁规模,其中针对投资机构定增解禁总规模为5877 亿元,这比大家所想象的抛压要少很多。但吴文哲指出,很多权益类的资产都做成了固定收益类,使用了杠杆,一旦解禁必须马上把这些东西卖掉,这引起了他的担心。

不过,以上这些因素仅是就市场而论,归根到底,支撑股市的最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走向如何。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董承非指出,目前市场最大的风险是宏观经济,现在整个经济形势不好,到底有多不好,大家心里没底。另外,这么多年第一次出现了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以后整个业绩都下滑,业绩到底会下滑到什么程度,底在哪儿,这个很关键。


成长股:等你等到我心痛

股灾过后,大咖们会投资什么呢?

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说,儿子14 岁生日的时候,要求生日派对上喝某牌子的预调酒。在石波看来,90 后进入消费市场之后,出现了90 后新兴趋势,这些年轻人对财富不会有大的追求,而是追求快乐、教育、娱乐、文化等。石波自己看了网络剧《花千骨》,觉得不错,现在网络小说家的书能卖几百万册,已经进入文化娱乐消费时代,传媒影视、移动互联网等移动营销都发展非常快,相关的产业也会产生较好的投资机会。

诚然,新兴产业、新消费具备高成长性,无疑是大咖们最看好的投资领域,尴尬的是,这些行业的市盈率总体上仍然偏高。对于新兴行业的成长股,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30 倍市盈率才是合理的估值 。

长期来看,石波对股市未来的走势并不悲观。他认为,股指自去年7 月份以来市场还在上升轨道中,牛市的格局没有变,只是中场休息,进入了相持阶段。但他坦言,跌到这个位置,现在还是看不太清楚,大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政策走势还在观望。另外,资产价格还是不便宜的,因为成长股30 倍市盈率才是合理估值,如果能跌到20 倍就有投资机会。他认为,目前应该继续等待,看看明年经济政策、改革的措施,还有“十三五”规划,这些信息明朗后,才能找到方向。

今年以来的牛市已经证明,缺乏宏观经济支持,牛市最终只是无米之炊。

遭遇“选股的烦恼”的还有一些公募基金经理。

“现在不知道买什么。”董承非坦陈。在他看来,目前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面临一个尴尬,在买旧经济还是买新经济之间难以抉择。旧经济的公司股价便宜,市盈率几倍的很多,但股票的前景一眼就看到底,新经济的公司目前市盈率平均还有50、60倍,仍然偏高。

吴文哲也表示,从新兴产业中找出有价值的成长股历来是未来的投资方向之一,但因为泡沫巨大,互联网股经过一轮暴跌后价格还是很高。他希望通过去杠杆让股票去泡沫的节奏刚好假期之后完成,持有这些股票虽好,但他承认这将考验投研实力。

南方基金首席分析师杨德龙告诉《CM 华夏理财》,大盘股一般要低于15 倍甚至低于10 倍才有投资价值,小盘股要30 倍左右。现在主板跌到了12 倍,基本到位了,但中小板还有40 倍,创业板还有60 倍,还没有跌到位。

民生证券研究员李少君研究了暴跌后市场的整体估值后指出,经过 6 月以来的调整,中小板仍谈不上便宜,从历史上看,较大幅度的反弹往往需要估值比现在向下跌更多,仅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反弹在现在的估值水平上展开,空间、时间都有限。事实上,估值偏高的除了中小板和创业板之外,还包括主板中的国企改革概念和军工概念。李少君指出,剔除银行石化后,A 股估值依然比绝大多数市场高很多。

李少君的结论是,尽管A 股市场经历了50% 以上的调整,估值依然不算便宜,结构上,“不性感的不贵、性感的不便宜”。他认为,未来无风险利率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整体盈利增速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也难以维持高增长,估值修复的动力相比一年之前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