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1111223723bdSd9h3m7g.JPG

“先生”归来:穿越时代的风尚

周江林 2015-11-11 23:06:26

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互称“先生”,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先生”一词,古代应用得极为普遍。在《四库全书》的正文中,出现了186375次,而在注释文字中,也出现了24860次。在不同时期,其指代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墨子先生的反儒演说

战国时期,“先生”指有德行的长辈。在诸子百家的书籍中,到处可见对话中称对方为先生。

《墨子》卷十二:“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毁儒也。” 子墨子曰: “儒固无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非毁也,告闻也。”程子无辞而出。子墨子曰:“迷之!”反,后坐,进复曰:“乡者先生之言有可闻者焉,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子认为儒家的学说足以丧乱天下的有四种,儒家代表程子接受不了说:“太过分了!先生诋毁儒家。”墨子说:“假如儒家本来没有这四种学说,而我却说有,这就是诋毁了。儒家本来就有这四种学说,而我说了出来,这就不是诋毁了,是就我所知告诉你罢了。”程子没告辞欲走,墨子:“回来!”程子返回,坐下,对墨子说:“从前,先生你的言论有可以听的地方。先生这样谈论,还不是诋毁禹,连桀纣也都不诋毁了。”

在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但墨子是一个辩证主义者,他认为孔子也有不可改易的主张。程子不解:“你一向攻击儒家的学说,为何又称赞孔子呢?”墨子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现在鸟有热旱之患就向高处飞,鱼有热旱之患则向水下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禹、汤为它们谋划,也一定不能改变。鸟、鱼可说是够无知的了,禹、汤有时还要因循习俗。难道我还不能有称赞孔子的地方吗?”

孟子先生主张仁政

除了先出生、已闻道之外,先生还是道德的典范,视听言动的表率。“先生者,齿长而有德之称。……盖长者长于彼,而未必有德,先生德齿俱高矣。”(《礼记集说》卷四)先生和长者不同,他不仅单纯年长,而且道高德劭。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轲就是这样的先生。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其中《告子下》写道:“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宋国学者宋牼听说秦楚两国交战,他要说服两国不要交战。孟子问用什么方法说服,宋牼说要从利益得失角度。孟子说从利益角度出发,即便成功,以后还会因利益不均而再次交战,只有从仁德道德角度说服两国,才能一劳永逸。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就是能与孔子并称“孔孟”之处。

“先生”即老师

后来,“先生”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明朝文学家、内阁首辅胡广撰的《礼记大全》卷一:“先生,年德俱高,又能教道人者;长者,则直以年为称也。”其实,早至西汉年间,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在《礼记·玉藻》中写道:“(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子第31世孙、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注:“先生,师也。”

《礼记·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其实,郑玄自己就是一位为教育铺路的“先生”,尽管他家道贫寒,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终为大儒。168年,党锢之祸起,郑玄遭禁锢,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卷六》这样解释:“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得失。不知治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这里,先生虽然相对于后生和不生而言,仍然保留有它原初的意义,但它已经不再着眼于出生的先后,年龄的大小,而是“知道”或“闻道”与否。只有从蒙昧中解脱出来的人,听闻过道术或了解事情得失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先生。先生就是那些业已启蒙的人,就像那些在沉睡或沉醉中先已醒来的人一样。

“先生”亦是对文人的尊称

《史记·三代世表补》:“张夫子问褚先生。”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其中写道:“褚先生名少孙。”此为褚少孙自称先生。

褚少孙是西汉后期史学家、经学家,辑有《褚先生集》,他曾增补过司马迁的《史记》,凡是他补写部分,都有“褚先生曰”的字样。

褚少孙寓居沛县,求学于汉朝大儒王式。向王式请教几篇经典之后,王式说:“你从我这里听到的这些就已经齐备了,自己好生润色自己的才华。”不肯再讲授。西汉成帝年间,褚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等三人同应博士殿试选,即有提问,对答如流,三人均升任博士,故《鲁诗》中有唐、褚、张之说。

文人中最著名的“先生”是东晋的五柳先生陶渊明,这个典故出自其《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先生”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王维有诗《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其他历史上著名的“先生”还有“明月先生”薛令之、“梨洲先生”黄宗羲及“船山先生”王夫之。

“先生”成为对普通人的称谓

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各地官吏要作人民公仆,故宜以“先生”称之,官吏们也应对普通人民尊称“先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打破等级观念,引入西方民主、平等概念称谓的开始。

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于是,中国人也就有了张先生、王先生等对于普通人的称呼。

小说家李劼人在《大波》里写到在1911年10月10日,都督赵尔丰宣布脱离北京政府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原在总督府任职,现转为民国政府吏员的黄澜生要其轿夫不要再像以前那样称他为“老爷”,要称“先生”!轿夫的思想半天转不过弯来,在和他的贩夫走卒朋友一起讨论这种时髦称呼的时候说,你也先生,我也先生,当官的是先生,打更、要饭的也是先生,都在教书吗?

其他的“先生”

除了教师外,民众还称道士、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的人为“先生”。

1258年,佛、道两家在忽必烈藩邸举行了颇有历史意义的大辩论,佛家引经据典驳倒了道家。释祥迈的《至元辨伪录》记录了此事件,其中写道:“先生言道门最高,秀才言儒门第一。”

唐朝诗人殷尧藩《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道教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并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此类游仙诗出现于东晋,盛于唐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却说这西伯侯,与先生(云中子)相别。”《武王伐纣平话》是宋代说话人的旧蓝本,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由建安虞氏刊刻,其中,云中子是道教元始天尊的门人,他向纣王进谏企图除掉妲己,失败后离开朝歌,后收雷震子为徒弟。

《水浒传》第十五回:“只见一个庄客报:门前有个先生要见保正化斋粮。”那位先生是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先生,他找到晁盖、吴用等人,策划了夺取生辰纲之举。

《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楚汉战争结束后,楚汉对抗的矛盾解决之后,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烈,韩信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蒯通以相面术劝韩信叛汉,韩信不从,后落得被害的结局。

(作者为诗人、《空中生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