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新年伊始,一面是接近万亿元市值的解禁潮,另一面是人民币汇率屡创新低引发资金外流,本来就供需失衡、流动性不足的A股市场,现如今又遇上了熔断机制,反倒成了市场下跌的“加速器”。
继1月4日新年首个交易日连续触发两次熔断之后,1月7日沪深300指数再次触及5%和7%的跌幅阈值,而按照上交所随后公布的交易数据,第一次熔断时实际跌幅为5.38%,第二次熔断时实际跌幅为7.21%,沪深300指数当天报收于3284.74点,沪深两市全天交易仅29分钟。
仅仅29分钟的时间,沪深两市市值蒸发接近4万亿元,而交易额不足1900亿元。
从交易量上来看,“两桶油”和四大商业银行在9点58分重启交易后挂出大额卖单,而无论是沪深两市的整体成交额,还是沪深300指数成交额,大额卖单都出现在9点58分至9点59分第二次熔断之间。
“股指、期指在跌至接近5%熔断点时,引发磁吸效应,投资者产生市场出现单边下跌至熔断的预期,市场产生流动性危机,投资者出现恐慌性抛售,快速引发熔断。”兴业证券策略团队分析认为。
对此,西南证券策略分析师朱斌也认为,熔断机制放大了市场震荡幅度,“当市场本身的调整压力使之下跌2-3%时,若有一些增量抛单,一旦触发5%熔断,则恐慌情绪马上会在全市场传递,继而在15分钟的熔断结束后,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将指数往下带到7%,进而触发全天熔断。”
早在1月4日,市场就已经对于熔断机制所引发的问题提出质疑,由于中小股本身的流通市值较低,一旦跌停出现流动性紧张,必然引发投资者抛售蓝筹股以平抑流动性不足,结果就是拖累沪深300指数,而熔断机制又助涨了这一恐慌情绪。
1月7日,两市将近2000只个股跌停,两桶油的跌幅在6%左右,四大商业银行的跌幅在2%-3%之间。
这一逻辑和去年7月份去杠杆时,中小股拖累蓝筹股颇为相似,如果说去年仅仅是受到跌停板的限制而引发恐慌性抛售的扩散,那么今年又增加了一个熔断机制,只能更加助长这一恐慌情绪。
而市场更为担心的是,一旦这种持续性下跌引发两融交易和股权质押等杠杆资金的强平风险,会带来系统性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沪深两市的流动性危机已经开始波及港股,在1月4日时,港股恒生指数暴跌587点,1月7日时,港股再次暴跌528点,目前已经逼近20000点关口,截止1月7日午盘,恒生国企指数跌幅为3.39%,红筹指数跌幅为3.35%,恒生内地100指数跌幅为3.17%,跌幅均超过恒生指数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