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0122215736jaCcKfpB74.jpg

盲目扩大导致连亏5年 联合光伏有意接手 英利能否跳出“三角”怪圈

王冰凝 2016-1-23 00:00:39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即使头顶着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环,但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危机,光伏巨头英利依然逃不过连续5年的亏损,逃不过资产债务重组的命运。

1月21日,英利集团相关负责人确认将进行资产债务重组,不过,英利同时否认将全面退出光伏行业。而此前的1月20日,网络上传出的一份于去年12月末发布的“关于印发《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文件显示,银监会和国家能源局支持对英利集团进行资产债务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研究制订重组方案,上报国务院。

“目前有联合光伏等一些企业及财团对英利资产债务重组比较积极。”1月21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

不过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英利这样的现状完全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形成三角怪圈后盲目做大引发的企业困境,进一步的资产债务重组应该跳出这个怪圈。

确认资产债务重组

流传在网络的几张英利资产重组的图片显示,银监会法规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和可再生能源司组织召开了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工作座谈会,结合英利集团和债权金融机构的意见,印发《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下称《纪要》)。

据了解,《纪要》要求成立英利集团金融债权人委员会,由国开行担任主席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为副主席行,尽快对英利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英利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债务重组方案,实现银企双赢。

1月21日,英利集团回应称,这次相关部门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渡过当前难关,达到银企共赢的目的,接下来会积极推进,加快实施。英利集团公关部王志新对外确认了通知及会议纪要真实性的同时也称,“英利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在,包括品牌、成本、技术、销售渠道、团队,公司主要问题就是债务成本高,渡过这一关之后,新英利会发展得非常健康、稳健。”

英利陷入资产债务重组,主要是因为其债务巨大。自2011年以来,英利已经连续5年净利润亏损,2015年资产负债率已超100%,也就是说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去年12月公布的英利2015年三季报显示,净亏损达到41.62亿元,扣除非经营性损失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1.9亿元,净亏损敞口进一步扩大,各项数据都要逊于之前。

联合光伏等抛橄榄枝

事实上,虽然英利自从2011年第二季度已经连续5年亏损,但这家企业仍是世界上第二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并备受行业关注。

近日,英利集团还发布消息称,依托“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研发平台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并申请专利超过两千项,位居光伏行业首位。

目前有消息称,已经有多家投资者来过英利集团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其中包括中央企业和光伏产业巨头。而记者从英利内部人士处获悉,总部位于香港的联合光伏集团对英利一直很积极。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4年,联合和英利两家公司合作进行过一个300兆瓦的项目,此前联合还曾表示,正在探索为国营的中国太阳能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提供帮助的路径,并愿意与其他国家支持的企业或太阳能公司合作,以帮助英利“渡过难关”。

从2015年12月28日开始,英利集团纽交所上市主体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GE.NYSE)已经宣布采取“10并1”的并股方案,每股ADS将代表10股普通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短期内避免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而造成退市,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了并股外,英利尚未找到更多的办法在短时间内将股价拉升回1美元。“英利的土地和固定资产早已经用来抵押贷款,而现在股票又不值钱,除了债务重组寻找投资者,已经别无出路。”英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资产债务重组,基本上是破产重组了。”韩晓平说。

地方政府应该放手

“光伏产业如果不走出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这个怪圈,光伏产业就无法在市场中实现平稳的可持续发展。”韩晓平指出,英利就是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下拼命扩张、盲目求大以致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最终走向资不抵债的窘境。这样不遵循市场规律的教训很深刻。

业内专家指出,产业的发展是由市场和产品发展决定的,而我国的产业是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引导下发展的。我国的光伏产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由于政府的推动而过快发展,过早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而韩晓平认为,从英利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个曾经的世界上最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正是与政府的不当干预有关。英利的几次重要转折点,地方政府对其推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早是地方政府依据相关政策,使用资源配置大力扶持光伏企业的发展。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凸显出光伏行业的风险,2011年之后,欧洲各国对光伏行业财政补贴陆续下降和欧美的“双反”调查使我国光伏产业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整个国内光伏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一些地方政府完全无视太阳能电池板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依然采取担保贷款、国有资产注入、地方并购等方式帮扶所辖光伏企业,导致部分光伏企业一味出现生产规模过大、企业产品库存高企、产销率低、利润率逐年下降,直至出现行业性亏损。

“曾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由帮扶过本地光伏企业一味做大的无锡和保定两地的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或许也存在很大问题。”韩晓平认为,必须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像英利这样的企业,下一步的债务重组应让其彻底转向市场,遵循市场,以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加强市场自我调节,用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理顺供需关系,促进自由竞争,并鼓励技术创新,从而由市场的优胜劣汰自发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