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0229155052vSYkvhFm0M.jpg

人民大学报告建议重构宏观政策框架

陈岩鹏 2016-2-27 20:05:56

本报记者陈岩鹏北京报道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需要重构,这个重构的定位是不仅仅应对短期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而且要指向长期中更加均衡、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波动与风险。”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一季度)”报告会上表示。

曹远征代表课题组发布了题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挑战与思考》的论坛主报告。该报告建议,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显性目标,财政政策应该减少对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路径的直接介入,更多地针对结构调整期必然出现的短期阵痛,为社会福利提供托底;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的实现应该更多地依靠货币政策。

在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增长和就业是首要目标,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标;为了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宏观政策调控主要针对出口和投资,通过鼓励出口增长来拉动投资增长,或者直接推动投资增长;为了更有效地刺激出口增长和投资增长,政策层面倾向于替代市场机制或扭曲市场机制,在政策组合中往往是以非市场化的、具有结构效应的财政政策为主导,作为辅助性的货币政策也是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为主。

报告指出,经济新常态业已出现的特征以及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开放战略,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提出了调整要求。首先,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增长和就业目标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性的重要性相对上升。其次,物价稳定性和金融稳定性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性凸显。第三,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从生产导向和长期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和短期导向,应该更多地通过消费渠道去影响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第四,财政政策因其具有很强的结构效应和市场扭曲效应,应该避免直接介入甚至主导结构调整过程,而是针对市场化结构调整路径必然出现的短期阵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问题应该更多地依靠货币政策手段,并且货币政策操作要从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以价格型工具为主。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新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模式将会发生深刻调整。国际收支平衡从过去的官方储备逆差与私人部门顺差相配合的模式,转向私人证券投资顺差与其他私人部门逆差相配合的模式。这样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首先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以及效率和流动性的不断提高。其次,这种平衡模式使得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暴露在跨境私人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易变性之下。由此要求对国际收支实施主动的、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

“如果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主动调控的管理对象的话,怎么调控?在长期中经常项目逆差和私人FDI逆差主要依靠私人证券资金净流入来弥补,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就是我们对外的FDI逆差需要靠对内流入的金融资产的顺差来弥补。如果是这样一种安排模式的话,就需要研究两个问题,如何吸引私人证券资金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第二,如何管理具有巨大波动性和易变性的私人证券资金流动?”曹远征说。

这为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挑战,今年1月份出现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以及国内股市和香港的联动就体现了这一问题,也体现了对这个问题的管理难度。

报告提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调整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针对短期中已经显露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提升和强化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针对中期的问题,特别是在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结构调整、去库存、去产能以及去杠杆等问题,提升应对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应对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开放战略可能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第三个层次是针对长期将会出现的均衡、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和政策框架。

就具体调整而言,首先是增长、就业、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物价稳定、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显性目标。其次是政策工具及其匹配和组合原则的重新考量。财政政策应该减少对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路径的直接介入,更多地针对结构调整期必然出现的短期阵痛,为社会福利提供托底;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的实现应该更多地依靠货币政策。第三是政策操作方式和传导机制的重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避免自身成为宏观经济和金融波动的来源;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围绕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向去传导其意图和影响。

课题组认为,在政策层面,短期问题往往更为紧迫、也更为重要。如果不能解决短期问题,中长期调整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短期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合理,中长期调整将会无以为继。因此,在目前不仅要积极应对短期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而且要选择一种符合中长期调整方向的解决方案。我国短期中最大的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来自去产能与去杠杆的交互作用。所以,政策层面需要在推进去产能的过程中避免过快的去杠杆。为此,需要政府部门加杠杆,即提高财政赤字水平。在我国财政赤字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具有可行性。关键问题是,如何操作才能不对中长期调整过程形成干扰和阻碍?

“一个可行的突破口是通过转变国债发行模式和方式,推动债券市场的大发展和大开放。”曹远征说。

具体路径是:首先,这能够为财政赤字提供可持续依赖的融资模式。其次,这有助于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效率和传导效率。第三,有助于解决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币种结构失衡问题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第四,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作为国际范围内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资产的地位,以此打破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平价关系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第五,为我国吸引和管理非FDI私人资本流动创造了最关键的条件。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一季度)”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国发院去年12月已顺利入选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创办10年来,已经持续向社会发布了37期高品质的研究报告,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