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0305011350ccADVwQye3.JPG

清理僵尸企业难在劳动方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彪

张智 陈岩鹏 2016-3-5 00:58:05

本报记者 张智 陈岩鹏 两会报道

“供给侧结构改革,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目前,我国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为什么大量的“僵尸企业”会“僵而不死”?

刘志彪:主要与地方政府长期运用包括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在内的扭曲化的支持手段有直接的关系,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为属地内的僵尸企业“续命”,主要因为: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其负债率太高,若让其由市场调节自动破产死亡,则地方政府以前通过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信贷扶持等方式给予的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这些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低技能职工,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同时因占据大量的信贷资源,其破产死亡会极大地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记者:“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刘志彪:危害极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二是使经济体系继续沉淀资源,是国民经济粗放发展、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三是有可能引起系统性、大面积金融危机;四是如果僵尸企业不死,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有的甚至继续扩大生产,不愿退出,就打乱了行业调结构、去产能、降亏损的国家行动。

记者:在清除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刘志彪:通过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重组,以及资源在企业内的重组,使资源在产业内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加速移动和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供给结构适合需求结构的水平和能力。

记者:近年来国企的重组力度一直不小,效果却不是太明显,问题出在哪里?

刘志彪: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难点在劳动方而不在资产方,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流动的障碍小,而劳动力退出壁垒大。资产调整往往只有技术上的壁垒,但对劳动力的调整,除了会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的种种障碍外,往往还有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意义上的障碍。

记者:目前有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刘志彪:我认为政府需要综合施策:一是要尽量避免直接破产,避免运用激进的手段制造人为的社会冲突,重视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其在资产价格公正评估、兼并收购、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内在功能;三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僵尸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四是要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考核制度,防止简单地用GDP、财政收入增长等考核指标评价官员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