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0314172241SlaPCdQbwV.jpg

央行有意培育资产证券化市场 控制风险只对机构不对个人

张学光 2016-3-12 20:48:46

本报记者 张学光 两会报道

对于外界所担忧的,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尘封了8年之后重启,是否是因为在此次去产能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太大?在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媒体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明确表示:“不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多还是少,升还是降,和我们干这个事都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做这个事,一是要培育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市场;二是要拓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潘功胜表示。

事实上,此前就已经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观点认为,发展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应该仅仅是此次去产能过程中的救急之策,毕竟,在此次产能结构调整完成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还会有新的产能变为落后产能。因此,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常态机制。

风向忽变

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看来,推进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原因,主要是应对目前银行贷款周转速度在逐年下降的现状,“一方面,通过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转让,希望可以提升银行的周转速度,进而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要提升银行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资产证券化,还是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都不算是新奇业务。只不过,对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其风险还是引起市场的担忧。

早在两年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在去产能过程中,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然而,当时多数银行业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这一产品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审慎对待。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认为,主要两个问题制约这一业务的发展,一个是国内缺乏一个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另一个是投资者对于这一产品还缺乏认识,特别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当然,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在流动性相对宽松和利率还没完全放开的环境之下,他们也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事,好的资产不愿意拿出来,坏的资产没人要。”

但是,短短的两年时间,风向似乎忽然转变。

有银行业卖方分析师认为,此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通道都是转让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而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国内的几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不良资产转让上已经出现供过于求,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在转让时卖不上价,银行觉得有些吃亏,包括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都是银行寻求尝试的方法。

“从会计处理上来看,银行把不良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和自己做证券化是一样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今年2月份,央行批准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6家商业银行率先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批准的额度为500亿元。

只对机构

对于这种变化,在3月12日的记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不必过分渲染,此前银行一直都在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主要是因为比较容易打包,“证券化产品就是一个市场化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按道理来说这个资产证券化的内容应该是不限制打什么包,当然你也可以把一些不良的资产打了包卖出去。”

不过,周小川还是强调:“整个过程当中的管理还是要规范,风险要分析好,风险自担。”

对于风险把控,潘功胜在随后的解释当中表示,首先是要控制规模,“现在还是试点,我们挑选了几家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大型金融机构来开展试点,而且第一批试点的规模也不是很大。”

“在政策框架的设计上我们严格防范风险,包括对不良资产的定价。还有,我们要求这个产品的设计要简单、透明,不能搞多层证券化,不能搞再证券化;还要建立一个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仅仅是有在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要求,还有在存续期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潘功胜表示。

这其中,潘功胜还明确了一个重要内容,“要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要向机构投资者出售,不能出售给个人,要防止发行人的道德风险。”

而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原光大集团总经理罗哲夫在向本报记者分析时认为,这一产品从技术上来讲不一定是机构的产品,也可以向个人出售。

不过,从目前央行的表态来看,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在投资者适当性原则上,还是被控制在机构投资者范围。

“处置不良资产,证券化还不是一个主流的方法,主流的方法还是并购重组、债务重组,还有一些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协商,包括债转股之类的。”全国政协委员、原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罗哲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持同样观点,“从银行的角度讲,证券化只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之一,只不过多了一种方式而已,不是说通过证券化就能解决所有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