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立足深圳“小微之都”的背景,深圳银监局将小微企业金融列为深圳银行业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4月26日召开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深圳银监局副局长陈飞鸿介绍,截至2016年3月末,深圳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06.29亿元,同比增长20.03%;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1.1万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5.98%。
2015年末,深圳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仅为1.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谈到刚刚发布的投贷联动试点时,陈飞鸿表示,科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其中,成长期的企业对于银行来说风控最难做。
“初创期的企业只要很小的贷款额度就可以满足需求,但到了成长期,企业业务规模扩大了,但仍达不到传统信贷的授信门槛。通过抵押拿到的额度又不够。成长期的企业也反映他们的融资需求的获得难度比较大。我们把这个在信贷投入曲线上出现的明显的断点或凹陷点,称之为成长期陷阱。”她解释,在投贷联动的试点办法下,银行如果能够用股权或期权的投资收益来弥补贷款的风险,它就敢给企业放大贷款额度,从而保证信贷支持的连续性。
陈飞鸿进一步解释,有些银行不愿意做科技金融,大概有个原因:一是风险大,员工怕问责,不敢做;二是科创企业成长周期很长,其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数,与银行的考核周期不匹配;三是看不懂。有些科技创新技术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
针对这些问题,深圳银监局鼓励银行业要培养专门的队伍,并放宽科创企业的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同时指导银行调整考核的周期,与科创项目的周期相匹配,鼓励员工抱着一种长期的心态服务这个企业,伴随着企业成长。
另外,深圳银监局也在尝试与当地市政府、科创委合作,希望给银行提供一个专家库,以便银行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来做一些项目的评审和把关。
除了科技金融,在深圳,无论传统银行业机构还是新型普惠金融机构,都将小微金融作为发展重点。
其中,民生银行自2008年就将“做小微企业的银行”作为发展战略。民生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吴新军表示,截止今年3月末,该分行小微贷款余额354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8%。而小微不良率仅为0.2%。
作为战略性投入,该分行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人员占到整体人员的60%。
即便是经济下行期,2015年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的小微贷款规模新增77亿元,2016年一季度新增48亿元。吴新军表示,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但该行有信心在现有良好基础上,依赖大数据下的全面风控体系,保持较低的小微不良率。
除了传统银行,深圳银监局还支持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落户。截止今年3月末,两家机构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近1000万名客户,累计发放贷款近400亿元,户均不到一万元。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黄黎明介绍,该行的“微粒贷”自去年5月上线以来,主动授信超过3000万人,客户超过600万,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00亿元。目前每天发放达到几万笔,而“微粒贷”的不良率现在不到千分之二。
黄黎明介绍,“微粒贷”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传统金融机构未覆盖领域。例如,50%以上客户为制造业、批发贸易、物流等大众客户群体;贷款件均在7000到8000元左右;有50%的贷款发放是在非工作时间,甚至凌晨一两点。
与此同时,目前新发放的“微粒贷”中,80%以上的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现在已经有近20家金融机构与微众银行达成联合贷款的合作。黄黎明称,这一合作范围仍在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