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0617224041brydAv9AHh.jpg

中国的《指环王》跨界诞生之逻辑

商灏 2016-6-17 23:41:19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电影《魔兽》正在内地影院热映,但有评家认为比“两千年来最伟大作品”《指环王》差太多,“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作者,曾创造出如《指环王》这般精细的虚幻世界与虚构历史。”

还有人说,中国神话传说的底蕴不低于中土,中国导演、编剧、演员的实力也不低于欧美,用《指环王》的制作水平来拍华夏神话传说,一定很棒很棒,但中国什么时候拍出《指环王》那种电影?“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世纪之交需要传世之作,当下能否打造、如何打造出中国的《指环王》?

“跨界”,这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这个最早流行于娱乐圈的词汇,颠覆了旧传统,开拓了新机会。用跨界的思维整合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发现成功的机会,细分全新的市场,已成燎原之势。而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玩跨界的典范——进入2016年,互联网金融联手“文化IP”的跨界游戏不断登场,如果投资人最终能从中获益,会不会让这种游戏变得更妙趣横生,并能够持续玩下去?

也许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恐怕需要大致猜测一下中国的《指环王》所可能“跨界”诞生的逻辑关系。

思想的逻辑:穿越数千年的真理认知

一部中国的《指环王》创意文本,正在由一个跨界的团队加紧创作完善。而即将举行的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2016年夏季峰会,据悉将对这一重大文化创作项目如何全力推进的问题有更深入讨论。两个月前,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春季峰会上,源自姚余栋博士论述中华精神气质的前所未有的著作《梅花与牡丹:中华文化模式》的《中华创世纪——基于影视表现的史诗构想》,正式对外发布,这部创意文本立志要成为中国的《指环王》,而且比之更有气势,内含《浪漫风华》、《万邦时代》、《三邦鼎力》、《炎黄联盟》、《涿鹿风云》、《尧舜韵风》、《导江入海》、《涂山会盟》等八部曲,“一半推理、一半想象地构思了中华史前史(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那段无文字时代),结合了考古学、人类学、网络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历史魔幻主义特色,能够反映中国史前史原貌的文学篇章。

《中华创世纪》的版权已捐赠给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今年3月成立以来重点开展文化金融筹投贷模式、文化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和IP金融三大方面的学术研究,但也希望能通过整合金融与投资资源关注产业实践,关注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意项目。作为这个基金会计划中的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项目,《中华创世纪》的创意文本被认为逻辑严谨,想象充分,是进一步开发的良好基础,也是文化模式研究之下不可多得的好题材,具有极大的扩展性。它将被开发出网络小说、纪录片、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多种形式。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已经组建了这一IP的创作团队,进行更深入细化的创作,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于文化、金融、经济等各个领域。

撰写和阅读神话,这是对生命中最重要真理的沉思。神话的价值就在于创造的虚构世界并非是现实世界的影子,而是人类心灵的镜子。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恰如远在天边的幽秘风景,虽令人心驰神往却难以身临其境,要领略那风景,实在得有一种能够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眼光才行。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也犹如巨大冰山的一角,要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更高的智识。

如果了解美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不完全性定理认为,每一个足够强的形式系统都有其无法证明的真陈述。或者说,在一个稍微复杂的形式系统中,存在一些命题,我们既不能证明它是真的,也不能证明它是假的。),就会了解当一项研究结果缺乏逻辑的确定性时,数学家就没法工作。因为逻辑学家、数学家与哲学家不同,他们不满足于仅仅给知识的确定性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他们希望用逻辑与数学为人类的知识建立一个严格的、自满自足的、与形而上学无关的基础。对于关心和研究当代中国人精神智慧的人而言,不了解中国的史前史,不了解那创世纪的奋斗历程,不了解那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也就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就更无法了解这种深刻变化当今为什么需要义无反顾地通过跨越思想、文化、历史、现实、金融等界别的逻辑,清晰地展现给世界。

文化的逻辑:源于史前史的精神根脉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大量具体事实,揭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深厚的文化传承背景,应属于史前史的内容。中国考古学界通过数十年艰辛繁重的田野工作,已在中国史前史方面有深入研究。所谓中国史前史,即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商代以前的历史,中国版图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被认为是中国史前史的范畴。苏秉琦推断,距今4000年稍前,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即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传统组合与重组的问题,与这一历史时期有十分重要的关联。但夏朝文明并非一花独放。黄河中游之外,有中华民族祖先所赖以生存、奋斗的更广阔空间。“中国”的形成经历了从共识的“中国”(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或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广大黄河、长江流域,到理想的中国(三代的政治文化上的重组),到现实的中国——秦汉帝国。

苏秉琦提出,要重建中国史前史,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应该探索到旧石器时代。当代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这个说法可能是直觉式的,但是很有道理,至少可以说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应该探索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化传统不会仅仅始于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字只是文化传统的符号载体,文化传统真实的存在是日常生活实践,包括所有的物质材料在内。从这样的理论立场出发,中国文化传统的确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重建中国史前史中若能贯彻中国文化传统的探索,那么其精神内涵就一脉相通了。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史前文化自成体系,但又是多源融合。中华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联。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还证明,中华文化的传统,可以集中概括为两点:

第一,中国人双手灵巧、精于工艺、善于创造、勇于开拓、善于实践的精神,从北京人时代开始直到其后的几十万年中得到传承。这一传统同中国人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美德融为一体,孕育出无穷的创造力,是中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喷涌不竭的源泉。

第二,中华文化极富兼容性和凝聚力。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文化上却呈现出明显的认同趋势。汉字是数千年间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产生了极强的凝聚力,历史上许多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先后与汉族融合,给汉族不断注入新血液、新活力,得到不断壮大,自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华文明从未被征服过。

考古学家说,世界诸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历史连绵不断。中国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其根脉深植于史前文化之中。

姚余栋博士在他的《梅花与牡丹》一书中也提出,中华民族从黄河中上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巨型孤岛”,造就“万邦”,也附带着美食大发现。姚余栋并认为,由于同源,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梅花精神。由于变异,中华文化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即牡丹精神。所以,中华文化可以用梅花与牡丹来代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百川归海,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学界的研究论述,形而上的视野观察,均可推断出一种认知,即中国人正在恢复的精神文化气质,深存着源自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纯朴心理,有着永恒光辉。现在需要清晰阐释这种文明的光辉,让中国人逐渐恢复民族原有的骄傲和自信,并让世界正确解读中国人血脉里长存的优良禀赋和品格。

金融的逻辑:筹投贷模式的五特征三底线

目前文化创意领域的投资,真正取得成功的PE、VC案例比较少,原因可能在于投资者觉得未来的风险较难把握。为了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和走向全球,一些有责任感的金融界、经济界人士提出了“可持续的筹投贷模式”的概念。

他们认为,影视类作品《琅琊榜》、《小时代》、《大圣归来》等都是原题材小说在网络上获得成功的点击率后才引发投资者关注,本身就是一个筹投贷的模式。这反映了数据的走势所产生的新的效应。

18世纪英国业余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提出过一种看上去很显而易见的观点——贝叶斯法则:“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美国科学史家莎伦·麦格瑞恩在《不会死掉的理论》一书讨论了统计学家之间的分歧的哲学和历史基础,提到了贝叶斯法则的应用所涉及的现代认识论的起源等问题。麦格瑞恩说:“贝叶斯法则实际上应该以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他在1774年终处理大量数据时,独立发现了这一法则,又在接下来的40年间,把它发展成了今天的形式。他发现,每次得到新数据后重新计算方程,能辨别出可能性较高的假设。

贝叶斯法则刚好适用于筹投贷的哲学。——假如有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投资者并不敢投,但是当这个创意众筹成功了,哪怕有10%的成功概率,投资者的信心就可能增长60%。这一法则被姚余栋称之为“贝叶斯发现”,它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分化严重。50%以上的创意项目注定要众筹失败。众筹成功的要件是募足。比如某个创意要募1000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门槛,如果募到了999万都不行,都不算众筹成功,必须要达到1000万才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只有10%的项目才有可能超募,40%的项目是刚刚募足,大量的项目是失败的。往往众筹平台,众筹网站要事先筛选。失败了就要让创意者或者是艺术家们来考虑为什么失败?姚余栋认为这是一个反馈机制,能够迅速的让创意者自我调节和改进。

第二个特征,创意产业最适合众筹,包括股权和非股权众筹。当某个创意中的主观价值被发现,有的粉丝就会喜欢这个项目。主观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地发现,就会在市场上完成定价。所以,可以说,无创意,无众筹。

第三个特征,平台的获客能力非常重要。人气越旺的平台,众筹的成功率越高。成功率越高,往往人气越旺。

第四个特征,项目的回馈方给众筹参与者50%是较为推荐的策略。比如一个艺术家要登陆某一个众筹平台网站进行众筹,给众筹分一半可能是比较好的策略,能使这个项目更容易成功。

第五个特征,重视营销效果。创意项目将会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营销,往往很好的项目偏偏要众筹,因为要提早获得一些粉丝,粉丝会帮助项目进行自我营销。

姚余栋强调,众筹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众筹平台不能搞资金池。 第二,众筹平台不能搞担保,因为项目的风险很大。第三,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承诺固定收益,不能做类似的存款。

这种筹投贷的模式,未来能否成为中国的《指环王》——《中华创世纪》这样的文化创意项目主要的投资模式,正在引起密切关注和更深入探讨。

跨界的逻辑:全新世界观的商业契机

过去真正的跨界大佬是BAT们,他们早就不局限于自己死守的“一亩三分地”,只要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会有BAT等巨头们。由BAT等巨头带头,不少传统行业也加入了跨界的行列。他们纷纷跨界的逻辑是什么?——在新的领域当中,也许能够挖掘出更新的掘金点,这就是一段时期以来BAT们跨界投资的真正逻辑。如今,无论任何平台,都可能被频繁跨界,因为仅仅空有平台,其价值有限。从过去电商和搜索、社交、网络视频结合,到后来医疗和搜索、社交、网络视频结合,以及纸媒和搜索、社交、网络视频结合,到现在文化与金融结合,并与搜索、社交、网络视频结合,原有平台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自身,而是和更多的平台以及产品结合,延伸出更有价值的产品。

所以,跨界的实质,是平台内容的重组。

从1990年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到2014年信息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进展,云计算全面兴起,企业开始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把自己的运营基础设施搬到了互联网上,企业开始大规模在网上构建自己的业务流程。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时代,用户个体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企业的基本逻辑。在这一前提下,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商业逻辑重组运动正在进行。它具有明显的跨领域性特征,因此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跨界思维。企业领导者在重构商业逻辑的时候,必须把目光从企业内部投向广泛的外部环境,与外部充分互动,才能够创造新的商业逻辑。

IP现在很热,优质的IP更是稀罕物品。西方奇幻作品的影响,从《指环王》开始,很多西方奇幻世界观的作品都在中国市场大赚特赚,而相对应的,中国并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作品。《中华创世纪》从创作伊始,就带着西方奇幻的影子,有全新的世界观。中国文化与金融50人论坛的成员们似乎看到了未来将属于中国全新世界观的商业契机。

这个论坛的多数成员是金融界或学术界出身,姚余栋更是跨金融、文化、历史的跨界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巍等,都有相关的跨界研究。他们对创造《中华创世纪》的跨界逻辑都有比较清醒、睿智的认识。《中华创世纪》创意文本的版权作了公益捐献,但从一开始就布局全产业链,游戏、影视、衍生品等可以同期展开运作。如果做出一系列产品,是否就可以互相借力节约成本,打开利益空间?《中华创世纪》最终能否如愿成为中国的《指环王》?

《中华创世纪》看上去是希望追溯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人文精神的中华文明起源,同时梳理内容丰富绚烂、充满着瑰丽多姿想象力的中华神话内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影视动画作品,展现中华民族开天辟地时代的巨大创造性,天地人和谐的科学性,以及以中原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复兴,提供思想文化源头上的支持。这种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巅峰”之作,可能需要全社会大力推动,并选优配强团队,有序有效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