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对于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问题都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关键所在。
7月10日,2016世界城市峰会在新加坡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城市市长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城市化及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本报记者采访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等部门,对新加坡打造宜居城市的经验教训、中国探索保障性住房、北京建设通州副中心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宜居城市的关键
宜居城市的关键是什么?新加坡政府高官以及来自全球五大洲110余个城市的市长在本届世界城市峰会上分享了城市治理经验,就智慧城市、战略规划等城市治理的难题展开深入讨论。
世界城市峰会由新加坡主办,致力于为城市政府、企业和机构搭建创造宜居和可持续城市的全球化沟通平台,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本次峰会的主题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共同讨论解决城市发展棘手问题的创新方案。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在谈到公共空间时强调:“公共空间是一个宜居城市的关键,所有城市要关注聚焦我们称之为‘第三空间’的东西,它不是办公场所、居家场所,而是我们每天用到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活动中心、游乐场等。”
他表示:“新加坡对公共场所的规划经过了深思熟虑,目标是到2030年,让90%的居民在10分钟内可以从住所走到最近的公园。第三空间不是私人空间,而是每一个居民都可以享用的,这种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该由官员来设计,而是由使用空间的居民来共同设计。
据新加坡国际基金会执行理事Jean Tan介绍,目前新加坡和上海的艺术家正合作开展项目,通过将艺术带进社区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创造的方式,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并促进人们对自己本土文化和风格的理解和认同。
公共组屋的保障房启示
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无疑给中国带来很多启示。近年来,随着房价日益飙升,中国的保障房建设一直牵动人心。日前,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365.98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7.7%。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将重点放在了新加坡向国民提供的一种政策保障房“组屋”上。公开资料显示,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在1960年2月1日成立,负责新加坡居住新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建屋发展局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成立以来已经建造了超过100万间组屋,为80%以上的国人提供家园,并协助九成的住户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让新加坡成为全球极少数拥屋率近乎100%的国家。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但却经受着严峻的“屋荒”,全国16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家拥有自己的住房,在1964年2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
该负责人表示,具体的做法是,由政府面向中低收入者提供符合其购买力的公共组屋。1968年,新加坡政府允许人们动用强制性的中央公积金储蓄来购买建屋局组屋,大大地促进了这项计划。
“组屋的定价与成本无关,越低收入的人可以拿到越多津贴。所以建屋发展局每年都是赤字。”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新加坡政府在推动组屋区的更新计划,包括组屋内部、电梯翻新等,并推动选择性地重建一些旧组屋区,增加土地利用密度及提高住屋和居住环境的素质,受到影响的住户将根据市价获得赔偿,并将从新安置优惠配套中受到优惠。
对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在公共组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业内专家对记者分析称:“相比与新加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屋计划,在中国推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反而会出现效率低下推动不起来的状况,再加上地方政府受土地财政的影响,更愿意卖地建商品房,所以我国近年来在保障房建设上推进缓慢。”
如何治疗北京“城市病”
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已启动,运河沿线的六个区域将被重点进行详细设计。在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北京市高层表示,接下来北京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深化大城市病治理。
对于未来北京城市的布局,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表示,北京正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这次修订是“增量”规划首次向“减量”规划的改革,要遏制“摊大饼”发展,全市将划定“两线三区”,期中“两线三区”即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三大区域。
对于通州副中心建设的建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情不同,具体的城市规划也不尽相同,但是要规划开发一个新的区域,尤其像副中心这样的重要区域,相应的政府部门首当其冲要入驻,深思熟虑做好市政、商业、学校等政府服务和公共场所的规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