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黄诗婷 北京报道
时下,经济下行压力可谓众所关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基石的实体经济,正遭遇近20年来罕见的困境。何去何从?就连一向以分析展望见长的经济学家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共识。这似乎是近年少有的境况。
“今天实体经济的困境,是近年来实体企业经营环境的持续恶化所致。这其中,房价持续高涨、融资成本增加、新经济体的冲击三大关键原因直接导致这样的结果。”全球PE投资之旅创始主席、世用集团总裁、世康博产业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行健表示。
在8月9日举行的“2016全球PE投资之旅九八峰会暨世康博-世用集团十年发展战略新闻座谈会”上,吕行健近1个小时的演讲,让人至少看到了比较清晰和光明的方向。
正所谓“对症下药”,找出原因所在,才是找到对策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近几年来游走于科技、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资深专业人士,吕行健认为,要走出实体经济困境,必须首先找到克服以上三大诱因的路径。对此,吕行健的回答是:科技创新、产业整合、金融支撑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依存,是走出迷茫困境并走向光辉大道的指路明灯。
吕行健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在北大系统研读4年的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思想史。同时师从赵靖、石世奇等中国思想史专家和林毅夫、周其仁、陈平等海归经济学家。北大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后,曾南下深圳,从事投资银行工作,之后曾担任财经媒体主编十年之久。近年来,参与PE投资并转入科技型工业企业经营。近20年的实践,让吕行健在经济分析、产业观察、资本运营、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深刻见解。
吕行健认为,当前经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空心化、金融泡沫化问题,最关键是实业与金融已经实质脱节,失去了利益的一致性。但实际上,实业若无金融支持,是难以创新发展;而金融如无实业基础,则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衰败。近10年来,受房地产厚利的诱惑,银行资本、社会资本甚至不少工业资本,持续流入房地产业,并沉淀为沉没资产,实体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在新经济的挤压和诱迫下,人力成本大幅增加,而企业利润持续下降,生存压力剧增。资本短缺伴随人才流失,实体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是逐渐衰竭。
为此,吕行健提出了“产业金融创新”的构想,即“产业为本、金融为用”,通过产业和金融有机融合来解决经济产业化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有机整合,以新型生物性产业科技园为平台,以旗舰企业为核心,实现核心市场公司化、产业协作生态化、产品供销集群化、生产能力规模化;二是金融高效支撑,强调供应链金融、适应性金融的快捷、高效、全程服务。通过产业金融创新,实现“产业帮金融落地,金融助产业腾飞”的协同效应。
在吕行健看来,如何把产业和金融两大板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利益一体化、合作长期化,这是解决企业到底能不能走得更快、金融到底能不能落实的一个关键问题。
吕行健表示,生物性产业科技园,是3.0版的工业园,与1.0版的物理性工业园完全不同。而与2.0版的化学性产业园也有本质不同,虽然也搞集群化和规模化,但与前者不同的是,3.0版生物性生态产业园是完全采取企业化、公司化运作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有一个旗舰核心企业作为“带头大哥”,是一个以产业为先导,拥有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两大支撑点的,更健康、更具市场化和可持续性的产业生态系统。
吕行健以世康博新能源产业科技园为例,说明了科技创新、产业整合、金融支撑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依存的重要价值。在吕行健的宏大构想中,世康博产业科技园是属于生物性生态产业园,具备四个特点:科技型、智慧型、环保型以及生态型。其中的四大关键要素是地方政府、运营公司、核心企业和金融公司。其中,地方政府仅负责土地供给和配套服务,产业园运营公司负责园区投资开发和商务服务,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关联企业入驻并对其提供资本、技术支持,金融公司则负责以供应链金融和适应性金融为核心的各项金融服务,“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在管理上,则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心,实施“云管理”,将园区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结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决策系统。从而既体现集群化、规模化的经济效应,又发挥公司化、生态化的下同效益。
“生物性生态产业园是建立在产业金融理论及其工具创新基础上的。毫无疑问,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投资是空的,而没有金融帮助的产业发展是慢的。产业金融的有机融合,正是为了实现金融‘实’和 产业‘快’的目标。”吕行健说。
吕行健最后特别强调,由于产业科技园规模较大,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紧密跟踪最新技术创新,以避免因新技术革命而被整体淘汰,而这是产业科技园中核心龙头旗舰企业的重大责任。这也是为何产业整合、金融支撑之外,必须加上科技创新,以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战略犄角之势的原因所在。同时这还是科技产业金融真正实现有机融合,利益一体,并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