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7.26万亿 专家建议成立专项担保基金

张夏楠 2016-9-2 20:04:17

本报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8月31日,央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成为引导金融业和绿色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的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

9月2日,银监会对上半年推动绿色信贷的总体情况进行披露。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 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

进一步来看,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中,占比最大的是绿色交通运输项目,贷款余额26542.7亿元,占同期节能环保项目服务贷款的47.6%。另外还包括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以及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等。

按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支持资金比例计算,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1.8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35亿吨。

从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为226.25亿元,不良率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

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表示,目前来看,在绿色信贷制度框架的构建、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中国的绿色信贷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从制度框架来看,2007年以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相关政策在国际上均是首创。

叶燕斐尤其指出,银行对于绿色信贷项目完全是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实施的。“目前为止,7万多亿贷款没有一笔是国家贴息的,没有给财政增加一分钱负担。”他解释,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完全与别的信贷一样,没有任何资本的激励,也没有任何来自外部的补贴或者担保,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

对于银行,叶燕斐认为存在三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提高自身的声誉;二是发展新的业务品种;第三拓宽自己的客户基础。

“我们有统计,只要一个企业涉及到环境风险、安全风险,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要高,超过4%。说明环境风险、安全风险以及社会风险,会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重要风险的驱动因素。”他解释,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资产质量压力测试时,将环境和社会风险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在资产配置和内部定价中予以充分考虑”。将来银行的压力测试会考虑纳入相关因素。

此外,叶燕斐建议,成立专门针对节能减排贷款或者绿色信贷的担保基金,向能效贷款、水效贷款、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贷款等提供小范围的担保,以减少对银行资本的约束。

银监会方面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落实《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银行绿色评价机制的建立,支持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