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
两年前,“新三板教父”程晓明在《华夏时报》举办的一次活动上当众打了一个赌,新三板市值5年超深交所,8年超上交所,10年超沪深交易所的总和,如果到时候达不到,他将剃光头。
全国股转系统成立3年时间虽然挂牌数量众多,但总市值与沪深交易所差距仍然比较大。截至2016年7月,全国股转挂牌7917家,总股本4773亿股,总市值31673亿元。目前,深交所挂牌公司1806家,总市值在21万亿左右,上交所挂牌企业1125家,总市值在27万亿左右。
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多了,融资规模也不断增长,但是,这个市场流动性缺失,创投机构无法退出,企业严重僵尸化,定价功能和交易功能缺失,市场融资能力也受到制约。三板挂牌企业平均市值4亿元,而深交所每家企业平均市值116亿元,上交所每家平均市值240亿元。盛景网联新三板研究院院长杨青做过一个统计数据研究,新三板的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指标都远超创业板,在成长性上完胜创业板,但估值只有创业板的二十五分之一。
三板成败在于定位
要解决新三板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到底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三板?
定位对于一个市场非常重要,全国股转定位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还是沪深交易所的培育市场,这存在本质的区别。程晓明认为,新三板是中国的纳斯达克,未来大多数创新企业都会出自新三板。但是,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来说,全国股转又是定位为沪深交易所之外的一个资本市场补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定位。
新三板近万家企业良莠不齐,不仅让监管负担压力重,潜伏的风险和地雷还比较多投资风险很大,普通投资者可能因为风险无法识别而血本无归;新三板的门槛设置也很高,无论法人还是自然人投资者都要求500万元,普通投资者难以进入,这又导致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企业僵尸化,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监管层面临两难的选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国股转系统在协议转让方式基础上推出了做市商交易,并对新三板企业的风险进行了分层,设置了创新层和基础层,一些相对成熟、成长性好、风险相对小的企业进入了创新层,一些风险大的初创企业和商业模式不清晰地留在了基础层。这些措施效果仍然有限,900多家创新层企业的流动性也没有根本性改变。因为我们定位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沪深交易所的一个补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券商做市提供流动性都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创投机构的退出。
要解决新三板挂牌企业流动性不难,要么允许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自行转板到沪深交易所挂牌,落实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转系统之间的转板退市衔接机制;要么允许新三板按照纳斯达克的标准建立交易所,全国股转可以集中资源打造创新层,建成一个精选市场。
但是,要做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转之间的竞争直接导致创业板扩容和上海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形成比较大的市场扩容压力。转板制度让好企业去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市场自身难以发展,转板还会受到监管套利的质疑。
鼓励企业圈钱
并不是支持实体经济
一个标准的市场定价都是统一的,一个公司在不同的市场挂牌,价格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沪深交易所、一级市场、新三板和海外中概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估值反差,于是,我们看到了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新三板企业希望转板进入沪深交易所,企业排大队IPO。前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称之为跨市场监管套利。
沪深交易所需要经过严格审批才能上市,管制壁垒形成了一个高溢价高估值的股市,企业趋之若鹜,出现了欣泰电气这样造假上市的企业,而360和万达这样的优质企业上不了市,不能形成资源有效配置。
高估值的市场是有利于企业圈钱的,不利于投资者,它对应的是一个圈钱市和融资市。这个市场缺乏的是投资者保护,投资者依靠分红回报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收回投资。
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他们认为,让企业圈钱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其实,圈钱并不是支持实体经济,它会形成资源的无效配置,扰乱市场信号,让需要钱的企业得不到钱,不需要钱的企业反而得到更多的钱。
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转挂牌公司已经超过1万家,企业收入占到GDP的一半,股市已经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部分,能够圈钱的只是少数。
新三板就是一个放松管制相对市场化的市场,对投资者准入门槛有500万的限制,所以,新三板与沪深交易所两个市场估值落差很大。最近全国股转系统副总隋强提到今年放开私募做市新三板,并从四方面改革新三板,落实分层差异化制度安排,解决流动性问题。中国经济需要一个对市场参与各方都是公平公开公正的股市,一个对投资者有回报、对企业融资有支持,对市场化定价有贡献的新三板。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释放社会投资潜力,助力实体经济,部署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到了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制度,畅通创投上市、股权转让和并购重组的退出通道;全国股转系统和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结合在一起,支持国家创新战略,新三板已经离纳斯达克定位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