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如果不抓住现在的机会,很可能现在的机会都还要损失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称。
人民币在即将过去的10月份开启了第四轮贬值。不算这次,过去一年人民币已出现过三轮较为明显的贬值,分别是:2015年的“8·11新汇改”后,人民币快速贬值近3%;2015年12月,央行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当时至2016年2月G20上海峰会前,人民币持续走贬;今年6月24日英国意外脱欧,英镑暴跌导致美元被动升值,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再度释放。
吴庆认为,人民币“8·11新汇改”以来的贬值是被动的调整,因为错过了从2013年到2014年年末的最佳调整时机。
而在贬值之前,人民币曾出现过长达9年的升值之旅。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延续升值轨迹,虽因国际金融危机在2009年出现过徘徊,但此后又开启了4年的上升势头。
吴庆认为,大概在2011年左右在我看来就已经接近汇率的均衡水平,当时人民银行也这么说过,而随后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可能就已经在偏离,在2013年初我们注意到美国经济已经复苏了,美国会很可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当时我们认为中国可能还有半年的时间做预调整,而美元开始升值是2014年6月份的事情,我们实际上有12个月的时间可以做调整,但是我们没有做。
“美元从2014年6月开始快速升值,一直持续了12个月,到2015年年中的时候,美元指数到了接近100的水平,那个时候人民币做了什么呢?在美元大幅升值的时候,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还是升值的,所以在我看来,当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已经过大了。”吴庆说。
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还是盯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而不是资产价格,当时CPI还算稳定,但是资产价格已经开始发疯,这个时候国内外的比价就开始出问题。到了2015年8月份我们开始调整的时候,也就是“8·11新汇改”,就相当被动了。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简单的说,我们错过了一次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放下小舢板出海的机会,从2013年一直到2014年年末的这段时间,都是我们调整的机会窗口,后来水温变了,现在把人民币挂在了很高的地方,这个时候再想平稳下水,难度就会很大,我认为错过了最佳时机。”吴庆说。
10月27日,离岸、在岸市场人民币双双走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失守6.79关口,继续刷新6年来新低。
但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进行的第四轮贬值与以往不同,此次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为凸显。市场主流的观点认为,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正不断减少,未来的汇率更取决于一篮子货币的波动。
也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供职过的任泽平注意到,这一轮人民币贬值更多是美元走强导致的,是锚的转换。今年人民币开启的两轮贬值的背景是人民币兑美元高估的修正,是锚的转换。
这位方正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泽平宏观》中指出,2014年5月-2015年7月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迹象一直很明显,被动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势货币。自今年年初人民币中间价调整后,人民币开始从盯住美元转为盯住一揽子货币,即一些非美主要货币兑美元在贬值,人民币为了维系对一揽子货币(而非仅美元)的稳定性,也会主动相对美元贬值。
“以10月以来为例,在人民币兑美元1.3%的贬值成分里,有约0.8%是中间价下调所致,而只有0.5%左右是人民币盘中价下调所致。可见,人民币中间价的下调是本次贬值主要原因。”任泽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