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吴小曼
“华夏月度好书榜”是由《华夏时报》文化版编辑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当月新书书目、电商销售平台及各大书店提供的“月度销售排行”及豆瓣书评等综合制作出的“月度十大好书榜”。“月度好书榜”顾名思义主要以当月新版图书为主,但也入选了少部分兼具话题性 的“常销书”,以平衡“畅销”与“经典”的关系。
10月“好书榜”相比9月“好书榜”,读者可以发现我们的书单增加了诗歌与文学类书籍而降低了历史、经济类图书的比重,原因在于10月份出版界的几件大事都与文学相关且带动了这类图书的销售与读者的关注度。
2016年备受期待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音乐家、唱作人鲍勃·迪伦而成为最大的黑马。迪伦获奖是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但引起的争议也不小且会持续到12月的颁奖盛典。作为音乐的“反叛者”、反“流行文化先锋”的迪伦会不会接受诺奖,会否出席颁奖典礼的新闻一再在欧美媒体中发酵,这自然会带动迪伦的自传《编年史》(中译本《你是一块滚石》)及相关书籍的再度畅销,河南大学新版《编年史》曾一度在当当网销售中断货,说明诺奖的含金量非但没有降低,且随着全球化的媒体网络,诺奖所带来的图书与版权收益将几倍于以前增长,这也是今年诺奖被作家诟病的原因,“迪伦作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不需要诺奖为他镀金,倒是一些知名度不高、坚持严肃文学创作的作家需要诺奖来为他们提高关注度,这也有利于改变阅读被日益边缘化的现实处境。”显然,诺奖评委兼顾了诺奖的“话题性”,且在不断扩大文学的“边界”,而给予了文学“情怀”上的肯定,单从鲍勃·迪伦的诗歌来看,迪伦并不是一个“反叛者”,而是遵循“英语文学传统的伟大诗人”。文化学者、诗人叶匡政说:“听到鲍勃·迪伦获奖后,第一直觉是:诺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传统——声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就出自游吟诗人之手。鲍勃·迪伦的获奖,无疑是在向这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致敬。我们今天形成的文学观,与印刷品的普及有关,即使对诗歌来说,也更多地注重文本的精神和思想深度及想象力的创新,对它所呈现的声音之美并不在意。但在口口相传的年代,诗歌呈现的声音与音韵之美,甚至比诗歌表达的含义更重要。语言的音韵之美,曾是评判文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另一位诗歌的“反叛者”,也是诺奖赔率榜上最高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落选,或许就与西方这一文化处境相关。对于经历了现代、后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学来说,反思现代性、回归传统才是他们文学的“先锋性”所在,而对于正处在传统与现代性实践中的东方社会文化来说,诗歌的“现代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阿多尼斯的诗歌就是围绕着“伊斯兰文化的内部冲突”而展开,故他在诗歌中“寻找自由”,反对“文化专制”,同时东方国家的诗人还要面对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这几乎构成了这些国家诗人、作家的共同问题,因此阿多尼斯在中国诗人中有很高的认同度,原因就在于我们面对着同样的社会、文化命题。
在10月13日诺奖揭晓前的一天,媒体曾爆出乌龙:诗人阿多尼斯获诺奖,阿多尼斯因此在微信圈被刷屏,由此可见,中国读者对阿多尼斯的喜爱,即或是他未获诺奖,他的诗歌也不会减少拥趸。阿多尼斯来过中国多次,且与中国诗人有过深度的对话与交流,他在交流中说诗人的写作只有两条道路,要么是作为消费品而写,要么是作为撄犯者而写。选择前者,诗一降生便已死亡;选择后者,诗一降生便被遗弃,沦为边缘。然后,一个真正的诗人别无选择,只有走上撄犯之路——去根本地、全面地撼动这个社会制度赖以建立的非诗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其中与家庭、妇女、传统、宗教、民族封闭、种族冲突、人的权力与自由有关的一切。不仅要撼动社会制度,更要撼动这一制度的根基。因为仅仅改变制度并不能改变任何本质,这已被20世纪后叶的阿拉伯政治实践所证实。
阿多尼斯的“阿拉伯文化经验”对于世界主流文学经验来说,相对显得边缘,所以他说《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身处现代、但同时又在“世界文化”进退失据中的亚洲国家中的人的共同感受。
十大好书榜单
1《鲍勃·迪伦/编年史》
鲍勃·迪伦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个人传记,他原计划写作3部,
但最后只完成了第一部,《编年史》一出版就占据了《纽约时报》当月的“畅销书榜”。
迪伦回忆了自己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最后成为“文化偶像”的经过,
但他也遭遇了创作瓶颈、家庭变故等,这是一本能很好地了解迪伦及迪伦音乐的书。
2《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
J.K.罗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以J.K.罗琳、约翰·蒂法尼
和杰克·索恩创作的全新故事为基础,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八个故事,
是一部由杰克·索恩执笔的全新剧本,也是第一个被搬上舞台的“哈利·波特”官方故事。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英文版打破2016年度预售纪录,
北美地区两日卖出2000000册。
据人文社介绍其中文简体字版自9月20日在各大电商平台预售以来,
首印30万册已全部发货,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不同版面的盗版书,所以购买请慎重。
3《成为乔布斯》
布伦特·施兰德著中信出版集团
“与2011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相比,
《成为乔布斯》得到了库克在内的现苹果高层的更多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公司授权的创始人传记。”
本书作者布伦特·施兰德现为美国资深财经记者,
他在《华尔街日报》工作期间与乔布斯保持了25年的联系,
所以本书比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乔布斯如何成为乔布斯的过程”。
4《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劳伦斯·里斯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关于奥斯维辛,这一与古拉格齐名的20世纪集中营,
我们仍然充满太多概念化的错误认识。
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
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在《奥斯维辛》一书中,
作者凭借其丰富的档案资料和第一手访谈材料,
尤其是极其珍贵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证词,为我们提供了更详细的历史细节。
5《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卜正民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
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卜正民用文学手法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
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
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6《水印魂系威尼斯》
约瑟夫·布罗茨基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该书是诺奖作家、诗人布罗茨基游历威尼斯而萌生爱意写就的一部随笔集,
也是布罗茨基为威尼斯留下的优雅画像。威尼斯的建筑、城市街道、运河巷道一一尽收眼底,
尤其是在自然与人文方面,布罗茨基有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与文化忧伤,
他刻画出威尼斯无限柔情的一面,这也是与诗人血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诗人对“欧洲梦”的缅怀。
7《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阿多尼斯著译林出版社
诗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态度鲜明的叛逆者,
以百折不挠的倔强抗争权势与时俗。
他的诗歌,是了解阿拉伯社会现状的一个窗口。
阿多尼斯一直在致力于开拓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
但他又从阿拉伯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灵感用来对抗“消费主义”,
所以,他的诗具有“超越性”但又无惧世俗,他要为身体与肉欲正名。
阿多尼斯素以“精神上的流放者”自居。
然而,只有诗歌才是他真正的流放地。
在他眼里,诗歌至高无上,
而“诗歌终结的时代,不过是另一种死亡”。
8《博尔赫斯全集II》
博尔赫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博尔赫斯是西班牙语、拉丁美洲文学脉络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拉丁文学的潮流,
他的全集中译本曾在国内出版,
曾引起文学界热潮,很多作家视博尔赫斯为“作家中的作家”,
其迷宫般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先锋写作有直接影响。
《博尔赫斯全集II》是博尔赫斯诗歌作品合辑,共收入12部作品,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博尔赫斯的诗,“比喻随意,
行文自由或者打破了十四行诗的约束”,更像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
这对于诗歌体裁是一大创新。
博尔赫斯的诗里,有浓墨重彩的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它的清晨和黄昏,
它的南区、北区以及破败郊区的地平线……诗人仿佛造物主,
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各种形象、场景的咏唱升华为意象、概念的冥想。
9《存在的瞬间》
伍尔夫著花城出版社
《存在的瞬间》是伍尔夫的自传集,直到近年来才被她的研究者发掘后出版。
伍尔夫通过日常生活的瞬间回顾了自己的成长,
她的复杂的家庭关系与她日后敏感多思、脆弱的性格形成,
以至她成年时的“精神隐患”相关,
不过,苦涩的童年、亲人的死亡只是一笔带过,
伍尔夫展现更多的还是阳光、温暖的“存在”。
比如她在回忆中写到的淡黄色的百叶窗、浅緑色的海等等,
这些美好、细腻的情感往往都是通过细节来展现,
并给人一种无比坚定的生活信念。
10《富足》
彼得·戴曼迪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关乎“人类未来”的书,
人类如何战胜“绝对的贫困”获得“完全的富足”。
作者认为只要拥有改变人类未来的四大力量,
那么无数曾经被认定为不可能的事情将来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地球上90亿人喝上干净的水,住上自己负担得起的住房,个性化的教育,
顶级的医疗护理,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
凭借指数型发展的技术创新,人类还将战胜现存的贫困和孤独,
所以该书被认为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宣言”,
但人类最终是否会战胜“孤独”,
这恐怕是无解的“精神难题”,毕竟技术不可能“成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