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11月8日,记者节当天,一份国际舆情分析报告引发关注——由国际新闻媒体、智库参与形成的舆论力量究竟如何影响了当今全球海洋权利和世界秩序的纷争与变化?国际舆情对于中国近几年大举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主要产生了那些负面作用?中国的媒体和智库在帮助国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方面的舆情力度和聪明度如何加强?国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的国际智库舆情研究》,依据大量监测数据,以近20万字的篇幅,试图系统的阐述其中真相和本质。
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有关中国海洋问题的国际舆论,反映出浓厚的地缘政治特征,其整体背景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思维。“对华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大大限制了中国海洋战略的推进”,因此该报告建议积极改善中国海洋战略的国际舆情环境。
作为中国智库的“在野党”之一,国观智库邀请了外交部边海司、国家海洋局规划司、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及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北京大学海洋信息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官方机构的多位官员及学者集体到场点评这份报告。
国际舆论研究在国内学界并不多见,更缺乏系统、持续的专门研究,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评价该报告选题精到、分析透彻、判断准确,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为国服务的意识令人敬佩。”
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表示,“以信息分享与信息分析为基础,政府部门才能做出好的决策。”他以南海仲裁案为例指出,7月份之前,西方媒体大肆宣扬中国是一个不守国际法的国家,在此情况下,中国分析并动用国内的智库舆论来对冲西方的负面报道,同时中国积极地走出去,表达自身立场和观点,因此西方舆论没有产生一边倒现象。“所以说在仲裁案的舆论斗争上,我们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这个成绩的取得,个人认为也是在国际舆情分析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回应。”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王晓惠对于这份研究报告“扎实的数据基础、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判断和有思想深度的建议”表示震撼。同时认为,决策要以信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为基础,坚持对数据的持续追踪和客观分析。民间智库为信息研究搭建了良好的自由平台,这是大学智库和官方智库难以做到的。舆情研究尤其是舆情的预判研究,对外交决策具有巨大价值,国家应该对此提高重视程度。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赞赏国观智库在国际海洋舆情研究上的“三性”,即视角上的战略性、研究上的系统性和成果的完整性。
北京大学海洋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继民教授强调了数据对决策制定的重要性,认为在由数据支撑决策的研究过程中,分析人员能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史泽华认为,国观智库选择海洋舆情这样一个高度专业与棘手的话题,进行了如此扎实和具有针对性的工作,研究兼具定量定向的分析以及前沿问题的调研,这样的思路其他智库暂时还做不到。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主要专注于产业研究和国家政策研究,尤其是在海洋产业及海洋战略,乃至边疆治理、军工贸易等方面研究,较有影响力。创始人任力波,曾供职新华社10多年。《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的国际智库舆情研究》主要作者除了任力波,还有国观智库海洋事业部研究主管田秋宝,其为海洋研究领域新锐派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