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栗泽宇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1月22日,中篮联(北京)体育有限公司(简称CBA公司)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这是中国体育改革进程中,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围绕在姚明与中国篮协的改革故事,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场颇具争议的改革中,姚明被视为“市场化”的代言人,而篮协则扮演着旧格局护卫者的角色,因改革而诞生的新旧格局,仅仅站上了起跑线而已。
“为了篮球”
“中国篮协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多年的CBA联赛‘两步走’改革,至此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生被中国篮协推荐担任CBA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发言即代表中国篮协,也代表新成立的CBA公司。
而作为被不记名选举出来的副董事长,姚明的发言另有寓意。“CBA已经20岁了,它要学会适应社会。”看似隐晦,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姚明喊话的对象坐在主席台下,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姚明20岁时需要适应的“社会”。
揭开红布的仪式,姚明与李金生都有参与,他们一起被安排站位,一起被安排揭牌姿势与方向。红布揭开,李金生微笑鼓掌,而姚明默默的卷起红布,递给另一侧的工作人员,脸上没有笑容。
姚明的表情不难理解,仅在半年之前,姚明接受采访时公开宣称不会加入篮协主导的CBA公司,而在半年之后他食言了,不仅加入了篮协主导的CBA公司,并亲任副董事长。他只是表示自己的初衷和目标都没有变,“为了篮球”。
姚明或许比任何人都期待篮球改革的成果,但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他亲手揭开红布的那块牌子,是否是他想要的结果。
“烂尾”公司
以篮球联赛为例,截至2015至2016赛季,CBA共有22家赞助商,全年赞助金额约七亿元人民币,中国篮协从中分账约四亿元。其中2.3亿为18家俱乐部分红(新加入的俱乐部不参与分红),每个俱乐部可以分到1300万。但目前CBA联赛每队每年平均投入约为4000万,其收入主要包括篮协分红、冠名权、票务等。虽然情况各自不同,但俱乐部亏损是普遍现象。
于是,球队的长期亏损与经营者的巨额盈利,让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解决职业联赛的矛盾,确保体育产业建立长效发展机制,2014年6月,国务院要求国家体育总局拿出足篮排三大球的职业化改革方案。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足球率先启动改革,而篮球“管办分离”方案则被搁置。
今年1月16日,在姚明的牵头之下,18家CBA俱乐部的投资人在东莞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职联篮球(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对改革长期不闻不问的中国篮协,3天之后突然宣布将成立由篮协和各俱乐部共同出资入股的“CBA公司”,一场围绕联赛运营管理权的博弈就此展开。
中国篮协曾发布CBA联赛“管办分离”改革办法“两步走”方案,即中国篮协先把CBA联赛的商务权授权给CBA公司,在第一步改革顺利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篮协适时将办赛职能全部移交给CBA公司。
如今,中国篮协宣布“两步走”迈出第一步,同时也意味着姚明牵头的以获得CBA联赛运营权为目的的“中职联篮球(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将无疾而终。
最终的选择
最终姚明还是回到篮协选择的轨道上。
最终方案中,CBA公司共有21家股东,中国篮协全资公司——中篮巨人广告中心占股30%,20家俱乐部各占股3.5%,合计占股70%。首届董事会共七人,两人由中国篮协派出,另外五席则由俱乐部选出。
作为联赛商务权利的授权方,中国篮协将从CBA公司每年的经营收入中收取5%的授权费,作为女篮发展专项经费。另外,5%的青少年发展专项经费和联赛风险储备金由CBA公司负责。同时,中篮巨人作为大股东,享有分取红利的权利,但中篮巨人同意将分得的红利暂时全部用于联赛。
与现行的分配方案相比,各俱乐部取得了直接获取CBA经营收益的权利,而不再经由篮协进行二次分配。若以2015至2016赛季的联赛收益重新计算,各俱乐部可以获得的联赛分红收益将上浮近千万,但这仍无法彻底改变俱乐部的亏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