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近日,多位金融界人士借第七届财新峰会平台发表了关于普惠金融如何良性发展的观点,引发外界关注。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中国人民银行稳定局局长陆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中和农信董事长王行最,蚂蚁金服战略资深总监孙涛,以及中国普惠金融联席会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等在讨论中认为,普惠金融面临理念、成本、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挑战,需要好的经验、理念和技术、数据的结合,才能将中国普惠金融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并认为,中国普惠金融10多年的实践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可以弥平横亘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面前的发展鸿沟。
发展路径:不断进化弯道超车
过去几年里,普惠金融一直是金融领域的重要话题。从每年各类财经峰会有关“普惠金融”的探讨,大致可以看出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进化路径。
2014年,主要探讨小微企业亟需解决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总结中国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展开的多项举措,包括银行体系开发了多种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融资租赁、贷款保险、担保公司等联动机制积极尝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效拓展了直接融资渠道。但相对于众多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5年,中国面临经济增长转型,需要金融资源更多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界进一步探讨从传统银行的小微纵队,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同时论及互联网金融以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渠道和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因为在新世纪,普惠金融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
2016年,随着G20的举行,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一个显性话题。G20鼓励各国在制定普惠金融计划时优先考虑数字化实现。数字不再是可怕的符号壁垒,数字变得亲切,数字普惠金融大白话就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驱动的新型普惠金融。基于此,金融界针对“普惠金融如何兑现”,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将为个人生活带来哪些便捷和变革?普惠金融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普惠金融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说,过去探讨普惠金融时,更多的还是老的普惠金融,传统小额贷款问题等等,那么在当今,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实现商业上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则昭示了普惠金融的方向。其代表性企业蚂蚁金服在12月3日财新峰会的论坛现场大出风头,透露出来的数据细节,得到现场嘉宾的关注和追问。
亮点:落后地区与老年人群也受益
孙涛在回顾蚂蚁金服12年发展、服务4.5亿用户的践行普惠金融的经验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可以弥平横亘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面前的发展鸿沟。
他认为,首先,我们看到金融服务的地区差距越缩越小。孙涛引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说,该指数综合测量了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内地31个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以及1754个县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5年。
他表示,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边远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此缩小了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在部分指标上,中西部地区甚至比东部地区有更好表现,展现出“弯道超车”的可能。
该指数结果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通过数字普惠技术,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在逐渐缩小。2011年,最高的上海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是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的4.9倍;而这一差异,到2013年缩小到1.9倍,低于传统金融;到2015年,这一数字更缩小到1.5倍。
相比前央行研究局局长焦瑾璞等2015年根据传统金融计算的2013年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极差中,得分最高的上海市是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的2.8倍。
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形成更强的地区覆盖度,使得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到相对更多的金融服务。
同时我们还看到,老年人也成了普惠金融弄潮儿。当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不再是难事,当网上冲浪变得稀松平常,对于老年人来说,逛淘宝,用手机转账,点点手指完成各种缴费……在享受更便捷、更人性的金融服务同时,一个新世界也在向他们打开。
孙涛援引《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数据说明,“2013年,蚂蚁金服推出了余额宝,那一年,61岁以上老年用户的增长创下历史记录,同比增长高达300%,而且大多来源于三四线城市。”
“我们发现大部分用户是先有支付宝账户,有过网络消费经历才开通余额宝,场景的使用路径是从支付到理财。而老年用户的首次活跃场景是发生在余额宝,开通余额宝后,他们才开始真正触网,体验网购、购买退货运费险等,余额宝成为他们新金融体验之旅的首站。”
孙涛认为,由此可见今天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在中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数字化时代的一路狂奔中,老年人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群体。相反,60岁以上的用户群体也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之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可以弥平不同人群的发展鸿沟。
难点:风险防范不可或缺
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的普惠金融发展,都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更由于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及,普惠金融整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未来5年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的总体目标。”这为未来5年中国普惠金融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正确的改革纲领需要变成最实际的行动,中国普惠金融如何取得最优的发展,这是中国金融界正在追求的目标。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升级,更深入探索普惠金融发展、监管等焦点问题,这正是促进普惠金融不断取得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许多金融界人士看来,要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防范风险不可或缺。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发展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微型金融点多面广,若风险积累过多并无序扩散,可能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几位金融界人士提出如下观点。
陆磊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应做好基础性工作,以期在金融信息化和安全性之间保持平衡。对专营普惠金融的机构,以及从传统金融机构分离出来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应在“普惠性”和“盈利性”之间划分重心。此外,普惠金融创新还要考虑消费者、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希望能够产生正向激励,使普惠金融惠及的对象成为独立自主、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格经济主体。”
蔡鄂生认为,风险监管层应创新理念。“监管理念不更新,光鼓励别人创新,你怎么支持人家?”
刘克崮则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必须把它当成一个体系、一种制度来建设,单纯想几个招不行”。应推动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丰富普惠金融的技术和产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
贝多广也表示,落实普惠金融不是简单的贷款问题、金融问题,而是要“实实在在找到经济发展的出路”。
孙涛发言说,所谓金融问题就是风控问题,普惠金融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创新和风险的平衡,达到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