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经过十年改革重组,曾经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人员外流、业务下滑的光大一去不返,截至2016年末,光大集团资产总额达到4.4万亿元,净资产达到36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42亿元,规模相当于当年七个“光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企业负责人,又曾长期担任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如何判断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形势?有什么建议?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华夏时报》记者从光大集团获悉,围绕着金融风险防范,以及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唐双宁提交了《关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关于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等提案。
建议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在唐双宁看来,金融是高风险行业,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他在《关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提案中建议从三方面防范风险:首先要加强国家金融安全的顶层设计。建议成立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的“金融安全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把握大局,相机决断。同时,有关部委办局在金融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和防范方面,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机制,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发挥综合防范金融风险的“拉网式”安全平台作用。
其次,理顺影响金融安全运行的监管体制,下决心改革当前各控一域的金融监管体制,尽早解决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提升监管效能,防止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单一领域风险演化成全局性风险。
再次,建议加快国有金融企业深化改革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执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加强社会心理疏导,防范“对恐慌的恐慌”,多管齐下,构筑健康的金融心态,保持定力,增强处置金融风险的“艺术”性,防止由于心理恐慌诱发本可避免的金融危机。
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明显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更加复杂多元,但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诚信缺失,金融文化薄弱,金融价值观扭曲,威胁中国金融安全。他曾将金融比喻成为一棵大树,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因此金融文化薄弱是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在提交的《关于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提案中,唐双宁称要解决金融业的问题有三个基本要素:“体、境、魂”。
“体”指金融自身物质层面,包括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完善体制机制等等。“境”指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稳健发展,法制的健全,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等等。“魂”则是金融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在规模、效益、技术、监管等硬实力上实现长足发展,但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文化。因此,唐双宁建议构造金融文化指标体系,通过建立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抽象的价值观转换为可观测、可评价的行动指南。指标体系的建立可将“形而下”与“形而上”有机结合,反映党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和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引导金融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唐双宁建议由“一行三会”牵头,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组织成立“中国金融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研究力量编制微观“金融机构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中国金融文化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非营利公益组织,支持金融文化的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公益教育活动,促进强化中国金融文化建设。
具体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上,可包含金融文化建设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效率及质量体系、责任文化体系4个一级指标以及更细的二三级指标。根据指标体系,编制形成相应的“中国金融文化指数”和《中国金融文化年度报告》,按年度向社会公布。微观金融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行完善后,再推广和扩大到宏观金融文化环境领域,编制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纳入指数计量。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