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葭淇 北京报道
目前,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压力,其中一些城市的资源还由丰沛变为枯竭,这部分城市的发展转型之路比那些资源犹在的资源型城市更加艰难。
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委书记申长友在会上表示,应避免资源型城市“油尽城衰”,建议加大力度推进东营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议国家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把东营市列入第一批试点城市,支持在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先行先试。”
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第二届北京大学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首届资源型城市市长论坛上,结合自己经手分管过的案例,就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容易,部分在招商引资上缺乏先天地理优势的城市,可由政府打造好的营商软环境;而具有地理优势的资源型城市,可将城市转型与企业转型相结合,实现新的产业转化与替代。
成也资源败也资源
徐林长期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先后担任财经司、规划司司长,多次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5年计划编制,及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熟悉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转型发展。
对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来说,徐林的观点是,成也资源败也资源。“过去我们接触的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这些城市资源状况还可以,甚至是丰富的,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或经济周期的变化,资源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这就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上一轮一些重要资源的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对很多资源型城市造成了困难,而这个困难是周期性的,也许这个周期一过,资源的价格出现反弹,那么这个城市的问题就缓解,甚至有可能蒸蒸日上,这是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主要是由资源枯竭导致,这是资源枯竭型的城市。这类城市的问题和周期性波动的一样,面临实实在在的转型压力:财政收入减少了,就业压力增大了,企业甚至破产,政府公共服务可能也没有能力提供。
徐林认为,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应该有不同的办法。他举了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
“第一个大概在90年代初期,我们规划司接到国务院领导批示,开始处理东北煤炭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我们去过辽宁阜新、黑龙江鸡西、大庆,这些资源型城市都带有明显的资源枯竭型特点。对于它们面临的产业转型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也配置了一些政策。当时主要的政策是为这些城市的转型提供一些必要的财政支持,包括贷款等金融方面的支持。那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城市的转型怎么样了呢?据我了解,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那么其中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第二个大概是2002年,那时徐林任规划司司长。当时他带着一些同事应山西省政府邀请到山西做产业结构转型调研。时任山西省副省长还专门陪着他们走了一圈,从北到南进行了很深入的调研,看了很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应该说,那时我的体会是看到了山西省政府在产业结构多元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成效方面的星星之火。但15年过去了,山西在这方面已有的星星之火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在那次调研之后,还专门配置了从煤炭价格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了山西产业转型基金。” 徐林介绍,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山西的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资金的规模在煤炭价格好时每年有上百亿,应该财力是不错的。“但是据我所知,这笔钱后来并不一定都用在这个方面,成效也未必很好。所以当煤炭价格下跌时,我们看到山西依然是非常困难的,山西的很多煤炭城市也是很困难的。”
徐林表示,这两个案例说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不容易的,其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有些城市可能在地理条件上并不具备太好的优势,比如东北那些比较寒冷的地方,当它资源枯竭时要形成一个新的替代产业。和南方处于温带的城市比,它的条件肯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过去依赖原有资源形成的那些产业链,在资源枯竭后可能优势就没有了,很多这样的企业要么关闭、要么转移,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是很多。这样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城市,要和别的城市去拼招商引资,去吸引替代产业,条件是有不足的。”当然也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处在比较好的地理位置,徐林建议,这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应该和企业的转型相互结合。
政府应营造好的营商环境
要实现新的产业转化和替代,肯定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对此该如何营造呢?徐林认为,很多城市这点做得并不是很好。“我印象中像深圳市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值得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和替代时学习的。重点就是要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更加便利的环境,用深圳企业的话说,‘在深圳,我们企业很好时是看不到政府的,政府也不找我们;而我们有问题时,政府才出面帮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服务型政府。他强调,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目前决定各资源型城市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并无太大差异,且条件还在不断改善,差就差在软环境,而这种软环境完全取决于政府的努力,这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
徐林强调,这主要靠地方政府努力,中央政府要做的是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且非常有效。“政府在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有一些好的规划和配置,今后在区域协调、平衡发展角度,我们还会为这样一些问题型地区和城市,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和帮助”。徐林说,中央政府还应该提供一个在统一市场条件下,要素能够更自由流动和配置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还非常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都能实现产业替代和振兴,振兴到原来那种状态。我过去在美国学习时,去看过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这个镇历史上出产铁矿石。铁矿石非常好的时候很繁荣,大量的就业,很多企业都在那儿,但后来它就是很小的镇了,人基本上走光了,铁路、桥都没有用了,去的人基本上就是观光旅游,这样它的生态就恢复了。” 而中国有些资源型城市可能也得面临这样的局面。
“且和美国那样的小镇比起来,我们的困难或许更大。因为很多城市,它的人口更多,那么这么多人口转移出去,这个城市的衰败、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可能对一个地方领导来说,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得不顾虑的问题。”但徐林也指出,地区发展差距不在于经济总量上都要一样,因为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不同地区人均所享受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上不应有太大差异。而这样一种结果的实现,要有一个好的统一市场环境,不光是设备流动,整个设备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都应该站在全国范围进行统筹,来实现这种均等化发展。“有更好的、更高统筹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更便利的社保、社会福利,人口的流动就更容易。对那些经济已经衰落地区,劳动力就会流向有机会的地方就业,其实这也是一种转型的方式。”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方式是多元化的。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还是涉及到一些产业和企业,都要用多视角的方式来看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一条路走到底不适用于所有城市。”徐林强调,“对于政府来说,则应该在体制和政策上、在机制上,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编辑 严葭淇 主编 商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