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311154413XqFwxhwHZ6.jpg

定位为全行“大资管”产品平台 民生银行资管业务加速“五个转型”

刘飞 2017-3-11 15:21:46

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资产管理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上有些混乱,同时存在监管之间‘通气’不够,一行三会一局之间对资管究竟怎么定义、都是哪些范畴、都存在哪些问题,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3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时如是表示。

就在前一天,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统一的资管业务管理很有必要,当前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公司都有开展资管业务,但归属于不同监管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法规又不相同。导致出现链条过长、存在部分监管套利、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统一管理有利于金融市场防范风险,支持实体经济,防止资金空转。

据李彬介绍,民生银行资管业务起步于2002年,是国内率先开展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经过15年的开拓创新、专业发展,截至2016年末,民生银行理财余额超过1.4万亿元,近三年,民生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

接下来,在强监管的背景下,面对经济下行、同业竞争等挑战,民生银行理财业务如何保持继续创新模式?2017年民生银行资管将对哪些领域预警?又将重点配置哪些产品?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何力、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郑智军在第97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策略。

五大转型

构建全行大资管平台

近年来商业银行环境发生很深刻的变化,为应对挑战,民生银行董事会也启动了“凤凰计划”,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作为未来转型的重点战略业务之一,资产管理业务被定位全行大资管平台。

据李彬介绍,民生银资管业务致力于打造全能型的非凡资产管理业务平台,从管理、盈利模式、投资、产品和渠道、技术五个方面加速转型。

具体在管理转型上,李彬称将推动治理模式、架构和人才机制向市场化转变。其中治理模式的转变目标是向着公司事业部治理模式发展,且现在已在开始做相关准备。

在组织架构上,民生银行大资管平台设置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加强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能力,设立固定收益、二级权益、全球市场和另类投资四个独立的投资条线以及相应的组织架构。与此同时,建立了全流程前、中、后台各司其职的业务条线。

在人才体系转型方面,民生银行将引进一些优秀的投资管理海归人才,并积极学习和引进外资银行的MD的技术序列,拓宽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同时,按照市场定价的方式,设立岗位薪酬的分位值,且有可能在2017年落地实施。

在盈利模式转型上,民生银行未来产品收益形态以净值型为主导,今后产品要从以前预期收益转向净值型产品。产品转变后,资管业务的利润模式不是简单的利差形式,可能以管理费为主的收益,有点类似于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

在投资转型上,要真正做资产管理业务,以专业化的能力运用各类金融市场的工具,去捕捉境内外各个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甚至股权的市场、大宗交易市场,捕捉这些市场的一切可能的机会,运用所掌握的金融工具去为客户创造收益。

简单的说,是以非标的收益对应成本,投资的转型要面向非常开阔的全市场。

以政府产业基金、PPP等项目为例,大资管平台面向全行所有分行及地区开放。地方经营机构挖掘项目需求,中低风险和规模的项目由分行或区域评审中心把握,规模比较大或风险较大的项目需求提交总行,由总行统一进行风险控制和产品设计。

在产品和渠道转型上,产品将逐步回归市场管理本源,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

而渠道的转变不仅仅以前是柜台线下的销售,今后要跟线上配合起来。在大资管平台上设计出的产品,又面向全行所有的经营机构网点、村镇银行,以及个人客户、公司客户、同业机构等销售,全行的资产端和资金端在同一个大平台上。

在技术转型升级上,不断将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引入该行资管业务各方面。目前,民生银行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平台上已全面开放。

同时,民生银行还要通过大数据帮助挖掘客户潜在的需求,且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

六大特色

预警机制助力躲过债灾、股灾

民生银行在构架完整的组织构架之后,又该如何面对风云变化的市场?

李彬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股市、债市波动的案例,“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注重债券风险控制,并且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降杠杆,基本上到第三季度的时候,我们债市的杠杆已经降下来了。第二缩短久期,把整个债券市场的久期缩短;第三及时的止盈。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2016年债市动荡,我们不仅风险管理控制比较好,而且经营业绩也不错。”

再如在2015年6-7月股票市场剧烈波动期间,上证指数跌幅超过47%,民生银行权益类委托投资仍取得超过4%的年化收益,量化委托投资取得16%的年化收益,分级A委托投资实现了33%的年化回报。

李彬称,民生银行之所以通过预警机制,躲过债灾、股灾,主要得益于民生资管六大特色:一是主动管理,为客户创造稳健收益。民生银行构建了大类资产配置体系,通过风险预算的模式进行资产配置。同时建立了重视择时、注重过程控制的投研体系,提前锁定收益、规避风险、降低整体投资风险。

二是放眼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发展。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跨境资管业务迎来了新机遇。民生银行主动出击,通过配置离岸人民币大额存单、中资美元债、港股定增等,不断提高资产收益。

尤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生银行加快海外资产配置步伐,积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主动服务全球客户。同时,民生银行引入权益、量化、分级A等创新工具投资,准确把握主要市场机会,实现资产多元化发展。

三是围绕重大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民生银行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工具,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16年末,民生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余额超过1万亿元,占该行理财总规模的比例超过70%,重点投向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和重点领域。

其中,理财投资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超过400亿元,支持了重庆大渡口钓鱼嘴半岛PPP项目、天津武清区项目、昆明轨道交通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

同时民生银行还积极响应“去通道化”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自2013年作为首批试点机构以来,民生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发行笔数始终居同业第一,累计为100余家实体企业发行了超过500亿元的工具。

四是财富管理,构建全方位产品体系。民生银行着力打造“非凡资产管理”品牌,先后推出八大系列拳头产品,满足各类客户的多样化投资需求。

五是创新专业,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民生银行通过新开立分行和附属村镇银行,采用直销和代销等方式,将非凡资产管理产品推广到三四线城市;通过创新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高净值客户和私银客户的需求;通过T+0型产品,满足企业客户的现金管理需要;附带订制投资清单的增利标准产品,既满足金融机构同业投资需求,又满足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六是强化风控,筑牢风险“防火墙”。民生银行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教育。

同时在前、中、后台三道防线基础上,构筑全流程风控、大数据风控和专业化风控,用专业的风险管理保障投资者权益。

凭借专业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民生银行理财业务未出现风险事件,即使在近几年股市剧烈波动、资金紧张等极端市场情况下,仍实现业务稳健运行。

资管策略关注三大方向

降低债券投资组合比例 资产证券化成重要配置

数据显示,民生银行三年来理财产品年均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年均发行超过4000款,服务个人客户超过170万户,机构客户超过5000户,三年累计为投资者实现收益超过1000亿元。

那么面对2017年国际、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民生银行资管业务将重点布局那些行业和领域?

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郑智军在回答《华夏时报》记者这一提问时表示,2017年民生银行首先以创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配合供给侧改革。以全球化视野积极捕捉市场机会,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大宗交易市场资产轮动中寻找配置机会,持续推动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化。

第二分散配置,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信用市场领域进行分散配置,同时加强海外投资配置。

第三主动跟随供给侧改革步伐,加大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战略工程,推动板块与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积极研究参与国企所有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消费领域、保障改善民生工程领域的投资。

此外,李彬补充说,当前资金面比较紧张,美元利率上升通道已经开启,民生银行将适当降低资管业务中债券投资组合的比例。

郑智军也表示,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投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前两年流动性宽松已经转化成稳健中性紧平衡的状态。货币和债券市场中枢有稳步的抬升,波动较大,债券市场进入一个调整期。

“尽管债市面临各种调整,但市场波动中孕育着很多机会。”郑智军认为,对于债券市场,第一是紧盯市场波动,适时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第二是深耕研究行业,挖掘一些优质的信用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升收益。第三是在组合管理中,引入债券借贷、期货、互换、衍生品的交易,对冲市场下行的风险。

此外,郑智军认为,资产证券化品种成为目前各家银行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理财产品。

2015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业务迅速爆发,成为市场热点。两年来,资产证券化规模突破了万亿元规模,基础资产类型不断丰富创新,而且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比传统的债券产品溢价优势也是比较明显。

针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布局,郑智军称,民生银行旨在挖掘一些优质资产评估,在风险可控下逐步提升对公共事业类、政府和优质企业客户信用类、大消费类、创新类优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