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330172203v29UmxWwG8.jpg

脱欧谈判呈“痛苦分手”,英国经济前景被利空

悦生 2017-3-30 17:23:02

特约记者 悦生 北京报道

3月29日,徘徊了9个多月之后,英国终于触发了《里斯本条约》第50条(Article 50 of the Lisbon Treaty),正式启动了脱欧程序。未来长达两年的谈判,原本应该是一场英国和欧盟之间主要关于经济和贸易的博弈,然而由于欧洲当下的政治局势,这场博弈已经不可避免地在经贸之外又平添了更为复杂的政治因素。糅杂了复杂的政治变量之后,英国脱欧,这个本身就无案例可循的难题,现在已变得愈发的“难解”。

让英国“痛苦”地离开,以儆效尤,从而为欧洲目前脆弱的统一获得“加持”,在欧盟看来或许是当下比英国脱欧的具体条款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事实上,关于英国脱欧的这场谈判还未开始,就已经初露坎坷:英国希望“脱欧”与“商定新的贸易关系”并行不悖地进行,而欧盟却认为应该先谈分手后谈合作;欧盟要求英国支付600亿欧元的分手费用,而英国认为这样的数字太过夸张。而这样的坎坷基调,也让本就因为脱欧而不被看好的英国经济前景,变得愈加的不确定。

经济不乐观

自去年6月公投脱欧以来,英国经济的未来,就被理所当然地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起初,这个问号中看空的权重占到了绝对的比例。毕竟,脱欧之后的英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丧失掉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等一系列权利,这种情形下要“幻想”英国经济还能无恙,确实是一件相当需要想象力的事情。然而9个月的“后公投时代”下来,英国的各路经济指标却并没有在短时间勾勒出一个呈现明显颓势的英国经济。相反,英国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无论是2016年第四季度环比0.7%的GDP增长,还是同比2.1%的制造业扩张,似乎都在提示着英国经济某种程度上的反弹。这不禁让外界疑惑,难道英国经济对脱欧免疫?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近期公布的各宗英国经济指标稍加分析便不难看出,脱欧给英国经济前景带来的不确定感,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零售业数据以及商业投资数据等更为深层的经济指标上。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今年2月,英国零售业销售月率就遭受了1.4%的下滑,这不仅是零售业销售数据出现的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也是继2010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与此同时,颇能反映脱欧后英国经济预期的商业投资数据显示,商业投资在2016年第四季度环比也出现了1.0%的萎缩。两组数据都一致指向,脱欧给英国未来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让无论是消费者信心还是投资者信心都显现出了不足。而信心的不足,所带来的对消费和投资的观望,势必将使英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得不到良性的延续。这样的不确定性也让高盛在2017年1月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中,将英国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设定到了0.5%——1.5%的区间。虽然,相较于刚刚公投脱欧后外界惶恐之下预测的英国经济会出现衰退,这样的增长区间还算乐观。但是,这与英国去年2.0%的经济增长事实,却是拉开了相当的距离。

掺杂进政治

众所周知,脱欧谈判中的关键点就是英国接下来会与欧盟达成一种怎样形式的经贸关系。挪威形式?瑞典形式?抑或是两者皆不是的第三种形式?如果不执着于这些具体的形式,单看英国和欧盟经贸之间原本的“利害”关系,两者之间在谈判中寻求建立起一个正面积极的经贸关系,本来是一个共赢的事情。中间的过程虽然可能会颇费周折,但仅从双方经贸的联系来看,预期本来总体上还算是乐观。根据ING Wholesale Banking的数据,英国每年出口的44%流向了欧盟,而进口的一半也都来自于欧盟,双方每年的经贸往来就多达5000亿欧元之巨。再者,受累于不断拥进的移民带来的人口高增长率,英国在接下来的30年内可能会成为西欧地区人口最多,与此同时也是人口最年轻化的国家。而这样的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欧盟的出口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就单单基于这两点,如果刻意在双方的经贸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壁垒,对英国和欧盟来说,都是不相宜的。

然而,这样一个原来还算清晰的命题,现在却掺杂进了复杂的欧洲政治局势。在接下来堪称欧洲的大选年里,法国的勒庞、意大利的五星运动党,对于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欧洲统一无疑都构成着致命的威胁。英国脱欧,理所当然地也就在这个时候被欧盟视作了敲山震虎的武器。“不能让英国逍遥地离开”,是欧盟透露出的立场。而为了回应欧盟释放出的“狠话”,特蕾莎·梅自然也把放弃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权益,甚至是所谓的硬脱欧作为了底线。此种形势下,原本有着相当合作基础的脱欧谈判,一上来就变成了剑拔弩张。显然,这样的剑拔弩张,给英国中短期的经济前景带来的,又是另一层的利空。

如今,英国脱欧的这场大戏已经正式拉开,就像特蕾莎·梅说的那样,已经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结果如何,并不得而知。唯一能够知道的是,这将会是一场荆棘密布的谈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