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当技术与金融交融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理财、新消费金融,无论Fintech,还是Techfin,其本质都在于利用科技等手段,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效率,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国内机构已开始注重“金融创新”。
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质量是条生命线,尤其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如何利用技术打好资产质量保卫战成为传统银行探索金融科技的首要命题。
与更多的中小银行引入外部资源、加强贷前管理模式不同,近日,中国光大银行大数据实验室基于风险管理领域的预警分析研究,成功孵化出数据产品——“滤镜”。
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李璠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该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客户进行过滤,形成高信用违约倾向的企业名单,向总分行风险管理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
从2016年下半年试运行结果看,“滤镜”为该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贷风险情报,36%的企业在6个月内出现关注类贷款。也就是说“滤镜”给出的100家预警企业中,有36家企业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约风险。
智能“滤镜”助力贷后风险预警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大多是所在行业中的领军者,对于这些客户群体,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获取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由于这类客户群体单笔信贷金额较大,出现风险后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其资产质量可以说对其所在分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据了解,“滤镜”产品针对的是银行已经授信的大中型企业,突破了传统衡量企业状况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企业的关系切入。
李璠以一家从生产经营、现场检查以及财务数据上看一切正常的企业为例,但“滤镜”却给其标上了风险的标签。源于“滤镜”检查到这家企业频繁的资金往来并非是产业上下游的供应商或客户,而是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一类的资金账户,这意味着企业可能正在经营与主业无关的领域,包括炒股、炒房地产等等,或者企业可能在进行额外的融资或投资活动,类似民间借贷、高利贷。
由此所在分支行、信贷负责人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企业风险重新调查,然后进行风险处置,包括增加抵押物、提前收回贷款、贷款重新定价等等。
据李璠介绍,“滤镜”数据产品运用社交网络、路径算法、文本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在线运行特殊交易对手、风险共同体、复杂循环担保圈三类大数据模型信号。其中,“复杂循环担保圈”模型用于发现担保网络中的隐蔽性风险模式,有效防范群体性违约风险,在三类信号中表现最佳。
“在一个担保圈中,一家企业的跑路,其他企业的风险肯定上升。在面临连带偿债责任时,关联企业就会受到连累。”据李璠介绍,在复杂的循环担保圈中,“滤镜”的风险隐患的命中率更是超过50%。
对于“滤镜”数据的获取,光大银行数据分析与服务处处长刘锦淼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部分客户的信息来自于银行的内部信贷信息,外部信息则对接了工商数据和法院诉讼数据,运用到风险共同体的风险发掘上,同时融入了机构上报央行、银监会监管数据。
而针对外界较为关注的信息安全,刘锦淼表示,银行所使用的客户所有信息都经过脱敏化处理,确保不会泄露,而在银行内部,辖内的客户信息只有当地的分行行长级别才可以看到,其他外部省份是没有权限查看的,以此确保客户信息安全。
高管可在手机APP上“光速观察”
据李璠介绍,“滤镜”依托首个移动数据应用平台——“光速观察”,而“光速观察”是以手机APP作为载体,面向总、分、支三级高管层的应用,提升决策者的洞察力与经营决策效率。
简单理解为,在“贷后管理”上,分支行高管每月查看一次“光速观察”手机APP即可查看所辖内的企业信贷投放的“健康指数”,对被“滤镜”风险标记的企业第一时间进行风险排查处置。现阶段“滤镜”的风险标记还暂时只针对银行贷款的大中型企业。李璠表示,这种方式运用一旦尝试成功后,覆盖到银行贷前调查,实现信贷全流程,并应用到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
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普惠金融,推出云缴费,2016年云缴费交易金额突破400亿元,同比增幅85%,交易笔数突破2亿笔,同比增幅77%。据测算,单项缴费业务从系统接入到上线运营,开发成本、分行推动费用、专线成本、营销成本、设备分摊成本等平均不少于40万元,总计可节省社会公共资源数百亿元。
其技术开发也正是出自信息科技部团队下设的科技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在研发中心,同时由业务骨干参加科技创新工作小组,该小组实施矩阵式管理,目前由信息科技部主管开发总经理牵头。
科技创新实验室的职能是跟踪目前最新的技术,成功运营了近6年时间,形成了一套从创意之初到闭环运作再到成果孵制的完整创新机制。其孵化的产品有瑶瑶缴费、区块链慈善、二手房资金监管托管、电子渠道跨境支付、ETC卡以及“滤镜”产品。
“以广为关注的人脸识别为例,科技创新实验室建立了生物识别平台,人脸识别已经应用到VTM,直销银行阳光银行辅助开户等应用。”据李璠介绍,目前柜面开户识别已在准备试点之中,计划在两家分行试点应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