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411105108zf8tsVuqa4.jpg

钮文新:不能让收购兼并变味儿

钮文新 2017-4-11 10:28:14

1、中国证监会将对“高杠杆收购”实施穿透式监管,这真是件好事,也是中国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必要保证。证监会认为,高杠杆、特别是极度高杠杆收购,往往会带来上市公司及相关各利益主体的不确定性,一旦收购失败,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将产生系列连带效应。所以,针对高杠杆收购的利益安排,监管层将实行穿透式监管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收购行为和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能够全面呈现在上市公司、投资者面前,投资者应作出合理判断和理性选择。

2、证监会出于风险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考虑,对高杠杆收购行为实施“穿透式监管”当然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刘士余主席对于“害人精”的警惕更加重要。因为,任由资本市场高杠杆收购行为的膨胀,其结果是中国实体经济变成资本玩家洗劫投资者的工具。

3、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高杠杆收购热潮实际应当是中国的前车之鉴。那时,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产业分工开始进行,在美国借石油禁运危机、油价高企而拼命拉高利率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财务成本高得难以置信,生不如死,股价暴跌。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逼迫实体经济转移他乡,而同时给金融资本带来了巨大的赚钱机会。于是,高杠杆收购兼并变成股票市场上一场火爆的游戏。

4、“垃圾债”就是高杠杆收购的工具。而高杠杆收购的对象一定是现金流充足的、质地优良的制造业公司。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司?因为,只有这样的公司被收购之后,才有能力偿付收购者高昂的负债。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类公司被收购的消息,有利于大幅推高股价,而收购者事先悄然买进的股票随着收购消息大幅上涨,有利于收购者对冲收购成本,甚至可以赚个盆盈钵满。

5、金融家收购了这些实体企业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吗?不是。当年华尔街有句名言:小的就是美的。这句话背后是什么内涵?分拆。金融家购得大公司之后,不是为了经营公司原有业务,而是要把它拆解成若干能够被其他收购者接受、能够符合或营造股票市场热点的小公司,然后把它卖掉。简单讲:就是收购大公司,然后拆成美的、小的再卖掉。这就是“美国大收购时代”的玩法。

6、一轮收购兼并热潮之后,我们看到了美国经济的大转型,“美国制造”的字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为本”,尤其是金融服务,在美国强力推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元霸权”的优势被逐步推向极致——它们可以通过印发美元而购买一切自己需要的商品,变成全球唯一的“食利者阶层”。同时,美国经济产业“空心化”,华尔街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掌控全球资本流动,并通过资本逐利分配全球利益。

7、中国要不要经济“空心化”?这恐怕不是说说就可以避免的问题。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机制性作用。或者说,只有你信奉金融自由化,只要你按照“华盛顿共识”提供的一系列主张推进中国的改革,那经济“去实业化”、“空心化”就是必然的经济结果。实际上,中国这些年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因此,为了避免中国经济“空心化”,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回到“实体经济为本”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杜绝金融自由化的一套冲击中国资本市场,而反对高杠杆收购必须是应有之意。原因在于,高杠杆收购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最极致化的财富再分配”,搞不好就是中小投资者财富被迅速而合法地洗劫。

8、我们需要回到本质问题:实体经济实施兼并收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要么是延长产业链——通过上下游权益整合降低成本,要么是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定价能力,要么是获取核心技术能力——为企业未来发展实施技术储备,要么是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提高效率、提高利润率推高股价而获取更多的资本资源。还有其他的吗?也许还有。但我认为,企业收购兼并不管还有多少目的,其核心和实质都“应当是为企业自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绝不只是“股权的倒买倒卖”。

9、基于“股市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目标,我们热切希望中国证监会能够拿起监管的武器,从收购兼并的目标出发,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依据,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主编 张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