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2017年4月,88岁的杨洁去了,有人说她驾鹤西去,追随《西游记》的极乐世界。这或许是对她最大的礼赞,创作者与作品成为一体,这几天大众媒体、自媒体都在回顾杨洁与《西游记》拍摄的幕后往事,从而勾起我们对上世纪80年代央视电视剧“黄金时代”的美好记忆:一个人、一部电视剧、一个时代的感伤与记忆,往事就这样被串联在了一起。
杨洁与“敢问路在何方”
从市场经济30年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事,似乎已经很遥远,但从影视作品来看,那个时代依然很近,《红楼梦》在不断翻拍,《西游记》依然是央视常播剧, 杨洁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自己已有十年不看《西游记》了,她渴望《西游记》被超越,看来这个时代已无可能,我们只能期待将来的将来。
在央视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经典电视剧中,除了《红楼梦》就是《西游记》了,这两部作品同为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普通观众几乎耳熟能详,所以其改编的难度自然很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在当时落后的技术与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要完整呈现名著中的“降妖伏魔”与奇幻现实实在不易,但杨洁却用戏曲的程式方法结合真人表演,完整地呈现出“唐僧取经”的艰险过程,历经各种磨难、试探,最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拿回真经,最终“五圣成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初开放的喻意,但那个时代一定是意气风发敢为天下先的。
至少本人是先喜欢上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尔后喜欢上《西游记》的。2013年,杨洁出版《西游记》拍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讲述《西游记》拍摄过程及续集面临的种种困难。一切又仿佛在眼前,杨洁感慨道,“现在,有水准的电视剧太少了!有一个问题挺让人忧心的:跟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把电视剧当成艺术来做不同,现在这圈子有些人不把电视剧的艺术规律当回事,名利心过重。不管适合不适合,谁投钱谁说了算,想捧红谁就让谁演。”
这两年,影视界的名利心与商业化恐怕更甚,谁能相信央视82版《西游记》总投资才600万,演员工资每集100元不到,杨洁在回忆录里透露出82版的心酸与1999年拍摄《西游记》续集的无奈。《西游记》续集显然无法与央视82版相比,杨洁也为续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遗憾,或许是时移世易,82版已经成为一个标杆,除此之外,扮演猪八戒老演员的缺席与杨洁在剧中“话语权重”的下降等都有关系,为此,杨洁曾与自己捧红的几位明星因为演出费、导演要求苛刻等有过长时间的不愉快,甚至是矛盾、恩怨。
杨洁在回忆录里写道,首先是章马阎三人因为经常走穴和她有矛盾,还有他们不参与《西游记》相关的央视演出排练,三人拉拢分化参与演出的演员们,杨洁为此非常伤心,和三人关系一度破裂。
今天的年轻观众,已经不觉得走穴、商业演出、市场行为与电视剧本身有什么关系,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艺术与市场之间还是有巨大的鸿沟,尤其是对杨洁这样的老电视人来说,他们视作品为天职而不是攒钱的生意或工作,所以他们的矛盾才会如此激烈,有人把它归之于代沟,其实是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间的矛盾。
拍摄《西游记》续集时,三人登门道歉,杨洁一笑泯恩仇,她为电视剧不计前嫌,尽管如此,《西游记》续集还是无法再续82版的“经典剧情”,有人归之于杨洁老了,其实是时代变了,时代的精气神也散了。
杨洁说当年拍摄一个眼神就要重复好多遍,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杨洁的“苛刻”也由此而来。
“那是徐少华在《西游记》剧组里最后一场戏,他原本是急着返校读书,算是我‘押’着他演的。我记得为了要完美呈现出女儿国国王与唐僧四目相对的一刹那电光石火、震颤的效果,‘女国王’和‘唐僧’一对望就笑场!我只好清场,就留他俩在屋里,一遍遍拍,这场戏的细节我们一起‘抠’了几个小时。”
杨洁在她的回忆录里也说到她的“扣戏”过程,演员说她严厉,外界说她“严苛”,在当年没有特效技术、电视剧拍摄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用这种“笨办法”,事实上,杨洁认为就是这种“很笨的方法”让《西游记》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今天看似很聪明取巧的方式,其作品却难以打动观众,这或许就是文化商品与艺术之间的区别。
《西游记》开启的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
王扶林的《红楼梦》、杨洁的82版《西游记》已经成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经典”的代名词,的确,他们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他们的名字已与作品捆绑成一个文化品牌,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美好记忆。对杨洁个人来说,也是多个“第一”的开启,第一代电视人、第一代女导演、女制片人,她从一个戏曲导演被抽调到央视担纲名著电视剧的改编拍摄,这一切都是全新的尝试,当时她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就在于当年社会的一种“理想主义乐观精神”,杨洁在回忆录中形容自己当时的挑战也如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不过她是取电视剧的“真经”,用了6年时间拍摄25集,从1982年开拍到1986年播出、1987年最后完成,加之1年时间筹备前后用了6年时间,最后实在是“经费难足,忍痛甩五集”,后又“遭遇冤状,调查组检验”,“九寨山沟,白马又遇险”等,堪称“剧组版的九九八十一难”。
在82版《西游记》之前也有香港拍摄的《西游记》、动画片《西游记》、此后也有不少版本的《西游记》,但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央视82版的《西游记》,就在于当年的老一辈电视人,是把电视剧当做艺术在做,他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理想与热情。
杨洁在总结82版《西游记》之所以获得观众厚爱就在于他们的纯粹热爱与认真。
“整部《西游记》拍摄下来,总共就用一台摄影机,还是旧的!”尽管设备非常落后,条件艰辛,但主演人员并没有找替身、罢演等。杨洁回忆道,“我们经常在洞穴里拍戏,温度稍有变化,机器就要失灵!弄得我们不敢关机,一进洞穴开拍,就连续四五天的工作量!”
论技术、特技,老版《西游记》根本无法与今天的神魔剧、武侠剧相比。这也是被部分年轻观众诟病的地方,杨洁在回忆录中说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当时没有电脑合成,《西游记》是自创的土特技,比如没有柔光镜,就把袜子套在摄影机上拍出柔光效果。但这些,并不影响观影效果,反而让人有一种单纯的快乐。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疑问,为何在今天物质极度丰富、文化产品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但却无法让我们内心悸动,究竟是我们失去了感受快乐的心还是我们变得挑剔?
学者甘阳在《80年代文化意识》一书中解释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现象,以今天的眼光来说,80年代的人一点不现代、甚至有些迂腐、可笑,就在于他们不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文化为中心,所以他们的价值追求不同。因此,对于身处80年代的人来说,那是一个青春激情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纯真素朴、较少算计的时代。
因此,他们才有“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呼喊与回应,尽管西路漫漫,但他们却愿意克服现实障碍,把寻求改变的眼光放到域外而不是向内求,这种文化的共识也是80年代改革初的集体共识,杨洁正好顺应了这股思想的激流,让唐僧在“成圣”的途中,恢复人性的光芒,与女儿国国王坠入情网,而彰显人性也是80年代思想启蒙的时代主题,它们互为激荡,让电视这种大众文化来承载社会的情感骚动,所以《西游记》才能成为一个时代共同的人文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