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在全球金融科技浪潮之中,中国历史罕见地成为领航者之一。
英国金融科技公司协会Innovate Finance发布了报告,认为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投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中国约77亿美元。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也发表题为《金融科技,中国成为领导者》的文章点赞。
然而此时的中国金融科技创新,正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抉择,也是为了避免“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杨涛认为, 我们不需要“风口的飞猪”,因为摔下来会很惨,而是矫健的猎豹;也不需要“弯道超车”,因为弯道失事的概率很高,而是在直道上提升“加速度”。
简单而言,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要真正成为全球金融变革中的“常青树”,除了已有优势,更需要激发两方面驱动力。杨涛认为,一是真正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技术对于金融活动的正效应;二是改善技术所伴随的金融制度规则,使之更公开、透明、高效、安全、便捷、共赢。
杨涛认为,金融科技的使命,也是为了改变金融发展中的各种扭曲,实现新金融技术与制度的优化组合。如:只讲赚钱不讲道德,会带来资本狂热的恶果;只讲道德不讲赚钱,则会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严重扭曲;打着道德旗号为了赚钱,会造成更多市场伦理的分裂。
鉴于此,金融科技的根本作用,是通过使金融“走下神坛”,以开放、融合、共赢,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与产业分工模式。
虽然它是一把“双刃剑”,但在有效引导下,完全能为解决原有难题提供全新路径。杨涛认为不管对金融科技的内涵有多少争议,其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考虑潜在不确定性与新风险来源;另一方面,也不要夸大其对于金融稳定与安全的负面冲击,毕竟最大的风险来源还是在原有的金融部门“主干”上。
整体上看,金融科技浪潮肯定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与进步效果。当然,最终衡量金融科技变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让谁赚了多少钱、也不是无原则地降低门槛,而是能否弥补短板、改进社会福利、增加就业等现代化社会发展目标。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处在一个大时代过程中的个人,往往看不清这个时代的趋势和精彩”。顺应潮流,并不意味着会做的很好,但逆潮流终将被淘汰。热情而理性、勇于探索而坚守底线、国际视野加本土特色,这些都是参与金融科技浪潮的“合理姿势”。
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则而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FTCS)、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RBIF)联合主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德勤为支持单位,由李扬、李礼辉、王忠民、王永利等担任高级学术顾问,黄益平、肖风、姚前、姚余栋、贲圣林、 陈龙、杨涛、杨东、宋科等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4月22日,CFT50在北京举行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幕仪式。
另一个大背景是,2015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公开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新型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金融科技作为驱动金融业升级和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兴行业,其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杨涛表示,在各方精英的共同努力下,有信心以学术研究、信息传递、资源对接为抓手,以人的跨学科、跨领域、跨界交流为主线索,聚焦金融科技的理论、政策、技术、业务等,建设成为服务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投资者与公众的新型智库平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