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圣经》旧约中多次提到一个词:迦南,并说亚伯拉罕受上帝之命西迁到迦南,即“应许之地”、“希望之乡”,是一个到处“流淌着奶和蜜”的富饶之地。古迦南即巴勒斯坦,地域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这里的居民。
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地区
公元前102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千年间,先后有犹太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以及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成为这块土地的统治者。英治时期,巴勒斯坦被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1988年11月15日,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成立。1994年5月,巴以达成协议,巴方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后,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方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个地中海边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比最大,其经济十分依赖以色列,货物和劳动力进出均受以色列管制。资源匮乏的巴勒斯坦,很少外商投资,因此政府预算及发展项目必须依赖国际援助。国际援助是巴民族权力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据官方资料,2008至2010年,巴民族权力机构每年获得的财政援助分别为18亿、14亿和12亿美元,美国和欧盟是最大的援助方。2011年,由于巴谋求加入联合国,美冻结部分对巴援助,巴全年仅获得9.83亿美元援助,财政缺口巨大。2012年,中东问题“四方机制”呼吁国际社会向巴提供11亿美元财政援助。2013年,巴获得10.2亿美元财政援助。2014年加沙冲突后,加沙重建大会在埃及召开,参会各方承诺将为重建加沙提供54亿美元援助。
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有360平方公里,现在由哈马斯控制,曾与以色列三度交战,冲突和轰炸多发生在这里,导致失业率攀升,私营领域大幅萎缩,对当地工业造成极大破坏。根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的报告,2015年该国第三季失业率为43%。2014年的战争导致逾50万人离开加沙,迫使中产阶层逃离家园,触发经济衰退。2015年的重建工程十分零散,进度较预期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加沙经济最快要到2017年底才能回复至2013年度水平。2015年9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若物资持续短缺,加沙将于5年内变得不宜居住。
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政权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地区,不过在其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含大片以色列控制区。外国援助减少及政府削减开支,导致当地经济增长放缓,纵使尝试推行经济及安全改革亦无济于事。西岸关税由以色列代为收取,每月转交巴勒斯坦政权,但由于以巴关系日益紧张,2015年有多个月的关税被以色列扣留。此举进一步打击了西岸的经济。世界银行估计,在目前与以色列政府达成的安排下,巴勒斯坦政权每年将损失2.85亿美元的收入。
此外,巴勒斯坦持续出现贸易赤字,拖累经济,主要原因是缺乏获取重要资源的途径,贸易活动亦遭以色列限制。巴勒斯坦主要出口产品有石灰石、水果及蔬菜。主要进口产品有石油、食品、消费品、机器及金属。以色列、中国、土耳其、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国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除了外国援助之外,巴勒斯坦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不多。中国过去在巴勒斯坦的直接投资甚少。
但中国政府近年来已多次表示,“一带一路”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期望可以为巴勒斯坦民众带来和平与经济机遇。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赫达维4月1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出席“巴勒斯坦与一带一路——中巴经贸合作投资研讨会”时表示,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之下走进巴勒斯坦。马赫达维说,现阶段中巴之间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人文交流层面,巴方期待与中方在基建和旅游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巴勒斯坦是一片机遇之地,企业在巴勒斯坦投资也可借机将合作延伸至其它阿拉伯国家,而且一些重大项目还享有激励措施。同时他也指出,巴以冲突问题给“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给中巴合作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中巴双方需为合作共同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学界和企业界现在特别关注的问题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地理位置特殊的巴勒斯坦,究竟有哪些机遇?如何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何促进中国与巴勒斯坦经贸合作务实发展?
中巴经贸深度合作尚待开启
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巴投资、劳务承包统计数据看,2015年中国对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无数据,劳务承包新签合同额191万美元,位居中国对西亚国家承包工程数额的第12位(倒数第二)。根据外交部官方网站刊登的统计数字,2016年,中国和巴勒斯坦双边贸易额为0.6亿美元,同比下降14.4%。主要为中国对巴勒斯坦出口。另外,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中国每年向巴勒斯坦提供100个政府间奖学金名额。截至2015年,中国通过政府建渠道共接受615名巴勒斯坦留学生。2004年,中巴两国政府签署文化教育合作协定。2013年,中巴两国政府签署文化教育合作协定2013年至2016年执行计划。这些数据表明中巴经济合作十分有限,“一带一路”似乎尚未与巴勒斯坦有深度接触。
“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巴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安春英研究员提出建言认为,第一是发展战略对接问题,也就是解决抓手问题。从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进展看,中国与7个中东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与七国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中东有十国成为亚投行创始国。从国家层面看,沙特有《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去年6月推出了《2030年迪拜工业发展战略》,阿曼杜库勒经济特区委员会与宁夏签署了中阿产业园合作项目。我们提出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首先要发展战略对接,当然这也包括具体的经济发展计划,或者提出具体的合作领域,总之要有解决一带一路在当地的依托即抓手问题。这是巴国当下的迫切所需,才能形成双方合作有势、有实。
第二是破解投资金融与市场风险问题。“带路”项目落地,需要投资东道国适当的融资。但从巴经济与财政状况看,巴国经济严重依赖以色列,巴约有70%的商品和80%的服务来自以,以方代收巴税款。巴以对峙对巴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另外,巴国多年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5年,政府经常帐户赤字占GDP的13.5%。而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国际援助,以及巴税款常因巴以关系的动态变化而受到影响,巴国财政状况入不敷出是常态,这使双方合作项目面临具大的资金风险。自2000年以来,巴勒斯坦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几乎为零。巴现有外资企业25家。
安春英说,双方进行产能合作,必须考虑到产品市场情况。由于巴国内产能消费能力有限,国内现有人口1200万人,少于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因此产品目标市场必须要走向国际市场。而巴国边境进出口贸易不能自主,由以方把控,长期无法顺利融入国际市场。这一事实导致巴勒斯坦在进出口货物时,无法做出更具有竞争性的选择,难以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巴经济合作的机遇究竟在哪?安春英认为,第一,以“发展‐安全”观推进中巴经济合作。巴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一带一路”发展合作历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巴国的机遇,双方都不能错失。因此,学界和巴方要加强对巴投资机遇的推介,引导中国企业在巴国找寻到合适的投资商机,以巴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推动巴国的安全稳定问题。
第二,在巴尝试建立经济特区,创造适宜中资企业发展的投资小环境,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再产生幅射效应。可利用双方优势,解决当地高失业问题。目前,中国在中东仅有国家级的埃中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省级的中国-阿曼产业园。中国在总体投资条件不十分成熟的国家,有经济特区投资先例,如在朝鲜,中国有中国(图门)朝鲜工业园,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东方工业园,运行状况都不错,应该具有一定可行性。
第三,尝试采用“安哥拉投资模式”。中国参与安哥拉战后重建过程中,同样面临该国资金严重不足问题,但该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又迫在眉睫。当时,中国在非洲创造了安哥拉模式,就是资源换基础设施。巴勒斯坦政府宣布,将就约旦河西岸油田勘探开发进行国际招标。中标企业将同巴勒斯坦投资基金合作进行油田开发。这也是巴勒斯坦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油田国际招标。如同中资企业在安哥拉、乍得一样,是否可以采用资源开发换基础设施模式,可以探讨或尝试。
中巴经贸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从扩展中巴经贸合作的规模看,与中国的其它经贸伙伴相比,目前巴勒斯坦的经济体量和水平还较为弱小和低下,加之以色列封锁带来的消极影响,决定了中巴经贸合作的规模不但总量上较小,而且在短期内也难有很大提升。但学界人士指出,中方企业不应因此对中巴经贸合作采取轻视、漠视的态度。对于中方企业而言,这不是单纯的经贸合作问题,即便是从商业角度考量,巴勒斯坦也是一个值得施展身手的地方:虽然巴勒斯坦经济体量有限,但它毕竟是一个颇受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地方,如果中方企业能通过中巴经贸合作来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相信今后获益的机遇和途径将会超出预期。
长期研究巴勒斯坦经济的人士说,务实地看,鉴于目前巴勒斯坦的实际状况,特别是那些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像民生、就业和基础设施等,应该成为中方企业着力的重点,并通过中巴经贸合作得到体现。这样既务实,又有效,不但有助于解决或缓解巴勒斯坦所面临的相关现实问题,也能为巴勒斯坦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更多更好的基础。
研究者还提出了目前中巴经贸合作的五个重点领域:
1.民生方面,涉及普通民众衣食住行。如何为巴勒斯坦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中巴经贸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中国在这方面拥有较多的优势和经验,如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住房建设等,可以为巴勒斯坦借鉴和分享。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包括以色列的长期占领、控制和封锁,巴勒斯坦在基础施设方面本来就严重“欠账”,而2014年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狂轰滥炸,更令巴勒斯坦原本就非常欠缺和落后的基础设施遭受摧毁和重创。不但巴勒斯坦的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和提升,加沙地区还有重建的问题。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城市建设方面,中方企业的能力和优势都是举世公认的,完全可以通过中巴经贸合作的途径,为巴勒斯坦做出应有的贡献。
3.职业教育方面,当今巴勒斯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年轻人多,失业率高。这既涉及民生问题,也与经济发展相关。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巴勒斯坦的经济现状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少人由于缺乏工作技能而错失工作机会。只要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就会更好地把握工作机会,因为巴勒斯坦人的就业地域并不限于巴勒斯坦,还包括以色列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巴勒斯坦加强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应该成为中巴经贸合作的内容之一。
4.网络电信服务方面,虽然目前巴勒斯坦的经济水平还不高,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网络电信等现代科技手段,相反还需要这些来助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是一个网络电信大国,在这方面拥有超强的能力和实力,完全可以通过中巴经贸合作,来帮助巴勒斯坦提升网络电信水平。
5.观光旅游业方面,巴勒斯坦地区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旅游景点,其中不少闻名世界。而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巴勒斯坦肯定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截至目前,去过巴勒斯坦的中国游客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个中原因除了普通中国人担心那里的安全局势外,另一方面可能还与赴巴旅游必须拥有以色列签证有关。假如今后巴勒斯坦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局势有大的改善,相信前往那里的中国游客一定会蜂拥而至。所以,在旅游观光方面,中巴合作的潜力很大。
此外,研究者还认为,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巴勒斯坦予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为中外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这其中也包括中国与巴勒斯坦的经贸合作。所以,要尽可能将“一带一路”与巴勒斯坦发展规划进行对接,从中发掘和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并且,中国除了与巴勒斯坦开展双边经贸合作,还可通过多边场合开展经贸合作。仅就地理位置而言,巴勒斯坦分别与以色列、埃及和约旦等国接壤,而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和密切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项目,或是拟议中的合作项目,其中有些就会涉及或将会涉及跨境合作,有的或许还将与巴勒斯坦相关,这就为通过多边场合促进中巴经贸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
给中国投资者吃颗“定心丸”
关于巴勒斯坦方面如何善用媒体等多种方式向中国企业招商引资的问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席中东问题专家涂龙德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中国媒体也在巴以冲突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巴勒斯坦人民一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报道多了,时间长了,也有其负面效应,那就是巴勒斯坦已经在中国受众中形成了一个“不安全”的刻板印象,这对于巴勒斯吸引中国投资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涂龙德表示,股神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投资理念,即“第一条,不要赔钱;第二条,永远记住第一条”。对于投资方来说,资金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其次,才考虑赢利预期。因此,在今天中东局势动荡,被边缘化趋势明显,全球热点不断,资本市场“黑天鹅”满天飞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巴双方经贸合作,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任重而道远,其目的是逐步改变中国受众对巴勒斯坦“不安全”的刻板认识,给中国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涂龙德因此向巴方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巴勒斯坦各级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的定位是否适当、其经济职能是否发挥正常、其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等等,都对招商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巴勒斯坦政府为招商引资采取的政策举措应为外界更多知晓。对于吸引外资,巴勒斯坦肯定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对于那些关注巴勒斯坦投资的业内人士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调研获得相关信息,但目前媒体报道仍非常罕见。
第三,针对当前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巴勒斯坦方面未来也会对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做出某些调整,中国投资者需要更多了解巴方有关投资方资质审查、业务牌照发放和资质申请、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融资环境渠道和条件、注册资本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信息。
第四,巴勒斯坦更多向外界介绍其特色产业和外商投资成功案例。特色就是优势,个性才是竞争力。当前,全球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包括巴勒斯斯坦在内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这些产业吸引外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措施,这样,巴勒斯坦才能打造成一个吸引外资的“强磁场”,带动巴勒斯坦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成功案例的充分报道,则可以以点及面,对一些尚处于观望阶段的投资者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巴人重建家园需要中国建材
来自伊拉克的北京巴比伦亚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欧玛说,他在中国生活了21年,从事建材出口业务10年,他的公司主要业务是把中国加工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制品出口到中东国家和南美地区,并从2003年开始,一直参与伊拉克南北中三个地区城市的战后重建计划。欧玛表示,伊拉克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同根同梦,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战乱后的家园重建得更美好。而这个梦想,这个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中国建筑材料,这是一个国际大市场。
欧玛认为,中国的石材出口行业和中东战乱地区人民的家园重建工程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任何城区的建设都离不开大量的天然石材等各种建筑材料,因此,欧玛希望未来几年一带一路之中能有更多的中国石材漂洋过海到达巴勒斯坦人民手中,让他们更顺利更快速地把自己的家园重建得更漂亮、更繁华。
欧玛说,中国国产的建筑材料质量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或超越欧美标准。在福建泉州市水头镇(号称中国石材之城)已经有接近500家工厂的产品完全可以达到或超越意大利、西班牙等石材加工强国的质量标准,这个优势可以让中国的石材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上扮演非常强势的角色。“今天不管在伊拉克、巴勒斯坦、沙特、阿联酋、埃及等任何阿拉伯国家,中国产的建筑材料一直是性价比高,是政府工程或百姓建设房屋的第一个选择。”
不过建筑材料出口也有遇到很多难题和障碍的时候。欧玛提到,2016年下半年开始,建材价格一直上涨,石材、钢铁、塑料、玻璃等其他常用的建材价格都上涨5%-15%,这个市场波动导致一些来自中东地区的客户放弃了购买中国生产的建材,而去选了土耳其、印度、伊朗等邻国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中国的石材越来越贵,运输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让中国石材出口企业越做越困难。
欧玛说,他希望在2017年下半年原材料的价格能够回到合理的范围内。“我很期待在一带一路上看到成千上万物美价廉的石材走向中东国家的每个地区每个家庭,我坚信中国出口的建材能够造福更多想要重建自己家园的巴勒斯坦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