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近日,一份关于理财产品的监管文件发至银行,激起了市场层层“浪花”。该文件为《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这对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暗渡陈仓至房市、股市、垃圾债等领域的资金一记重拳。“此次新规或造成中小银行委外业务全面暂停。”5月17日,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银监会自4月起严监文件密集下发,银行近段忙于自查与被查,上述《通知》的下发显示监管进一步升级,并且掐住了资金空转的要害,其中提到“须按照逐层穿透原则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银行理财产品终级的投向,都会透明地、赤裸裸地呈现在监管层面前。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从监管方向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核心问题在于空转嵌套,“现在穿透登记都会显形,违规的理财产品难以为继。”
新规杀伤力
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严监的背后,是风险悄然堆积。市场如此描述,低利率环境下,金融系统却衍生出了变异的资金链条,大量资金没能进入实体,金融机构自娱自乐,表外循环、资金空转、产品嵌套……
可见,一些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通过层层嵌套的手法,掩盖了资金真实去向,使得大量资金在金融、资本市场空转,没有进入到实体企业中去,而且利用交易结构的复杂,掩盖了资金终极投向,蕴含风险。
金融机构的自娱自乐迎来了监管升级,该《通知》要求,遵循分层登记原则,先登记理财产品首次投资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信息,再登记其持有的所有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不得省略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而直接登记底层信息。对于多层嵌套情况,也须按照逐层穿透原则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
对于新规的下发,申万宏源银行业分析师王胜、毛可君称,理财穿透式监管是本轮监管的重要方面之一,不管是通道业务还是委外业务,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底层资产将被实行穿透式监管。
为了防止银行登记时耍花招,《通知》中还要求,不得少登或按理财资金投资比例拆分登记;不得漏登或主观不登底层负债;不得为逃避穿透登记的监管要求故意将资产管理计划和协议委外登记为其他债券、其他货币市场工具等资产类别。
此外,登记已经上升至每周必报,监管堪称进入了最高级别。最新要求为每周五前登记资管计划和协议委外截至上周日的底层资产情况,并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登记上月最后一个自然日的底层资产情况。
魏骥遥说,从发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强调了报送数据时需要报送各层数据,对报送的内容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包括底层资产情况和中间层投资状况。同时要求报送频率为每周一次,对报送频率提出的要求,这个报送频率较为严苛。
该《通知》的下发,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魏骥遥分析称:“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角度来看,大型银行除了对接集合式资管产品外还对接了定制化的资管产品,而中小银行出于资金量和风险集中度的考虑,多数对接外部资管产品时会选择集合式资管产品,因此此次新规可能造成中小银行委外业务全面暂停。”
此前,一些银行对违规的委外业务赎回,资本市场凄风苦雨,出现了股债商“三杀”的局面。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李超分析认为,银行委外资本的投资方向主要在于量化、权益、打新产品、商品、FOF(基金中的基金),其中权益类投资逐渐增多,一般配置90%债券+10%股票,但也有采用其他比例的,股票比例大致5%至30%,也有多策略投资会配置商品;委外投资还会投资打新基金,打新基金会配置底仓,即股票。
90%的债券最终将会投向哪里呢, 其中房地产不可或缺。而房地产上涨的时候,这些投资都能收回预期收益,但是一旦房价下跌,与之有关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违约,甚至产生大的风险。此外,这些债券当中,甚至不乏高风险的垃圾债。这些正是监管不断升级的原因所在。
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资金逐利性不愿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抱团在金融体系内部取暖,不断在房市、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空转。这又给经济转型带来负面效应,资金脱实向虚。上述银行业人士说,“监管层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登记的进一步规范,目的就是想将资金赶进实体经济,同时,防止产品交易过于复杂,投向不明,出现风险。”
委外向何处去
监管不断升级,如今,银行委外业务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未来会更加艰难。
在李超看来,近期一系列新规体现了监管层“打破刚兑”和“杜绝套利”的监管思路。未来随着上述监管思路细则的逐步出台和最终落实,银行理财产品的刚兑优势将最终消失,这意味着现有的委外投资的模式也将面临转型。
未来委外业务的方向在哪里?李超分析,一是未来商业银行应尽量回归渠道化,作为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赚取费用盈利。二是理财产品还可以转型为FOF直接购买基金。成立FOF一来不违反对嵌套的规定,商业银行也可以直接通过基金公司就看到底层资产投向。
魏骥遥则认为,《通知》对于银行理财投资集合式的资管产品影响较大,大多数集合式理财产品不希望频繁的披露底层资产状况,同时此次文件要求理财对接的集合式资管产品(只购买部分份额)需披露整体资产状况而非银行理财对接份额,使得集合式资管产品几乎不可能达到银监的披露要求,致使这类产品规模或面临大幅下滑的情况。
普益标准月报显示,4月444家银行共发行了873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4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091款。
今年金融监管的重要指向,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魏骥遥称,此次《通知》的下发,随着监管层对于底层资产的控制加大,对于降杠杆会有实质性的推进。
“此次文件主要强调的是银行自行上报数据,从过去的违规事件来看,谎报、误报的情况也有发生,如何加强监督是监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魏骥遥强调。
严监过后,银行会否迎来风和日丽?王胜、毛可君判断,强监管将是持续的方向,“缓冲期” 保持充分理性预期。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监管持续推进的逻辑不变,在清醒地认识到中长期方向的前提下,重点关注监管的节奏与执行力度。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