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
从经济研判和投资分析的角度出发,我们到底要不要相信数据?答案是肯定的。任何分析和预测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而统计数据正好就是这样的基础。真正的问题出在后面,同一样的经济数据,可能出现完全背离的分析解读。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有两套,一个是官方的,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是民间的,现在叫财新PMI指数,两者虽有差别,但总体走向一致,而PMI指数还算是反映中国经济走势强弱比较靠谱的数据。
6月份的PMI,当两个数据都出齐时,我们发现官方和民间的都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官方PMI指数升至51.7,较5月上升0.5个百分点,财新PMI升至50.4,也重新回到扩张区间,显示制造业运行有所改善,结束了5月轻微放缓的状态。
单看6月数据自然是向好,但是分歧就在这个好是一时的还是趋势性的,市场永远最关注的不是当月数据,而是下个月、下个季度的数据会怎样?应该说,针对6月份的PMI数据,市场分析的分歧还是很明显的。
官方PMI数据先出来之后,彭博给出了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测,“事实已经证明,2017年的经济活动强于预期,这就给了决策者集中精力遏制金融风险、给有泡沫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的空间。全球贸易升温正在提振企业利润和招聘增速,并暂时缓和对于房价回调或导致政府6.5%的增长目标可能无法达成的担忧。”
财新PMI数据刚刚出来,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却表示,6月制造业景气度略有回升,但从库存和厂商情绪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反弹,经济下行趋势或在后期得到确认。
到底要听哪个经济学家的预测,这的确会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带来极大的苦恼。所以,我们曾经在2012年听过马云这样的说法,“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这些企业一半已经死掉了。”然后2014年马云又说了,“企业家最能感受经济的变化,要相信自己对于未来市场的变化。如果你这个时候还去听经济学家的预测,你的灾难就大了。”
马云说的这两番话本来已经是过去时了,但是今年6月在凯恩斯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上,又被某位经济学家提出来质疑,“马云有什么资格瞧不起经济学家?”然后又引发了一次热烈的争论。
我的想法是,经济学家应该是经得住质疑、不怕质疑的,没有质疑哪来的学术发展和进步,凯恩斯是通过质疑它之前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一手打造了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弗里德曼又是通过质疑凯恩斯的赤字政策重新提升了货币主义的重要性,两个人的模型也许都没有错,只不过要看放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使用。没有包打天下的经济学模型存在,就像炒股的人永远要找不到他们的圣杯一样。
对于马云的质疑,再来看对同样的PMI不一样的解读,我们可以有什么所得呢?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和马云一样的企业家大可不必把所有的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预测一棒子打死,毕竟,所有的模型和分析预测都是为了和企业投资经营的实际相结合的。
马云也说了,企业家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预测,因为,企业家自己也是经济学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在同样的6月份PMI数据之下,企业家们自身对经济的感受和最终的投资决策,恰恰能决定7月份、8月份、9月份的PMI数据。
所以,企业家也要看数据,也要看各种经济学家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和自己作为企业家还有身边的企业家伙伴们的感受和预测相对比,如果一致的话自然好,如果不一致的话再分析。而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自然要对经济数据做出分析,但是做出的分析,必须还要对企业家的感受和他们即将进行的投资经营行动相比照,然后再进一步调整预测。这样的两种预测都应该是贝叶斯式的,而不是一把见分晓的掷色子游戏。
对于第三季的PMI和第三季的经济走势强弱,其实需要考虑的变量还有更多,比如,美联储的加息节奏,比如,企业对金融去杠杆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这些都是变化中的量,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相机抉择。
经济预测本来就是这么难,投资者和企业家们,无一不是在挣着面对不确定和承担风险的钱,事实不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