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先来看下整个经济的运行情况。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来看,美国经济复苏比较稳健,经济活动会继续温和增长,开支上升;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商业投资扩张,这导致6月美联储加息如期而至,更为关键的是缩表已提上日程。
实际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可能都会在今年年底收缩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央行可能也会。
是繁荣结束还是新周期开始?
如果说流动性的供应从全球的角度开始收紧,资金面开始逐渐变得稀缺,那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的资产价格和经济复苏形成冲击。
放眼未来,是不是除了收缩资产负债表,我们就不用担心其他呢?全球化进程会不会因为特朗普上台遇到了重大挫折而一笑泯恩仇呢?中美之间的博弈关系究竟对全球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不管有没有特朗普,美国在过去30年对中国的要求和诉求是没有变化的,那就是希望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等。近期中国确实给出了一个更具有建设性的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中美的百日计划,其中包含很多内容,例如中国将进口大量的美国牛肉和天然气;作为回报,美国将允许从中国进口熟制禽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将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全面、大规模开放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包括但不限于信用评级服务、跨境结算、电子支付服务、银行业以及债券结算等,可以称之为WTO2.0版本。
进一步的开放确实能给我们的服务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比如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可能会通过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更好的解决,就如当年的制造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迅速成长,并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转换起来一样。如果真能达成这个协议,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之间将不再存在贸易或者汇率战争的威胁,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预计会稳定在6.7-6.9之间,资本流出的压力大为缓解。
国内方面,从宏观基本面来看,今年宏观经济的增长大概率是前高后低,整体增长率应该还是维持6.7%左右,通胀率的上限大约是1.6%-1.7%。但当下已经成为对中国经济争论最大的一个时间档口,悲观者认为繁荣已经结束,从金融周期来看也许确实是这样,中国的金融周期将在未来1年内慢慢通过高峰进入低谷;也有乐观者认为中国在面临新的周期,那么真相到底在哪里呢?
不应对流动性有更多幻想
我们认为未来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服务业发展,第二是在要素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是深度城市化。区域的周期性力量正在崛起。在国内现有的政策空间及禀赋前提下,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增长再推高到10%的历史水平,不可能发动一个全面的周期繁荣。
中国的经济增长从需求端来源于投资、消费与出口这三个方面,关键在于投资。投资方面只能依靠重点区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这个投资增长对我们维持6%左右的增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千年大计的雄安,促进京津冀的一体化。还有粤港澳的大湾区以及长三角的杭州湾建设。我们已经认识到以前全面兼顾的城市化效率非常低,现在只有把所有的要素集中投放到上述重点地区,才会带来更具有性价比的增长,而这些增长对于未来的5年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投资有更多的含义,不光是基础设施这种高强度的投入,还有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与我们前面说的服务业、创新创造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所有我们能看到的热门行业,如电商、消费升级,都是附着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当然市场关注的重点还是在流动性,实际上真正驱赶整个投资业绩的分化、社会流动性的变换以及全球贫富之间的分布,可能就在于流动性的过度释放。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情况,决策者必须有意识地抑制流动性的过度增长。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整体的社会杠杆率一直在抬升,随着杠杆率的抬升以及流动性的释放,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状况略微稳定,此时应该坚定地降杠杆去风险。
在1985-2016年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最新的数据则只有9.6%了,也就是说你指望着流动性获得更多的印钞也许没可能了。经济增长已经回到了6.9%甚至往下的位置,这就导致现在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和博弈变得非常激烈和迅速。总体而言,从4月份到6月份,正是由于监管风暴、流动性收缩以及金融反腐的共振,使得市场情绪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
最新的状况是,在宏观的流动性释放和监管加强之间,决策者们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我们可能觉得对市场最凶猛的那波冲击,可能在2季度已经结束了。但大家可能不应该对流动性还有更多的幻想,因为全球总量流动性收缩的趋势恐怕才刚刚开始。(作者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