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曼
7月18日晚,诚品书店的缔造者吴清友在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病逝,享年68岁。
第一时间,龙应台在脸书上写道:书店可以只是卖书卖纸卖文具的商店,但吴清友却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学、文化的指标、对心灵境界的坚持。
龙应台除了对诚品的钦佩,更多的是对吴清友的心酸与不舍,“我感佩他对台湾的付出,尊敬他对华人世界的贡献,但是更心疼他白了头发的辛酸。”
“一家书店、一座城市与一个人的离世”,勾起的不仅是对一份文化情怀的缅怀,还有对这几十年经济现代化人文情感缺失的追问,所以,在吴清友离去的几天时间里,微信圈有熟悉的、不熟悉的、陌生的与不陌生的文化人、大量读书人自发的推文与文字记忆。
一家书店与一座城市的记忆
委实说,我对台湾最早的书店记忆不是诚品而是金石堂。在上世纪80年代,金石堂曾引领台湾书业风向,尤其是它的畅销书排行,而当时大陆书业正在尝试市场化之路,创办大陆“金石堂”自然成了民营书业之梦。90年代大陆最早的连锁书店“席殊书屋”无疑是受金石堂的影响。没想到几年时间,在互联网与电商的冲击下,“席殊书屋”很快被亚马逊、当当击败而淡出公众视野。中国文化人的“书店梦”从此凋零,后期的独立书店、包括许知远的单向街其影响也只是在学术、文艺圈。
在90年代后期的民营书业“狂飙突进”时期,我还与卓越网的创办人之一、后期创办凡客的陈年一起编过席殊俱乐部的《好书》与《中国图书商报》的《书评周刊》,这是当时国内比较专业、权威的一份“独立书评”周刊,《南方周末》一度也想做这样一份周刊,《华夏时报》在创立之初也去《纽约时报》总部考察过,当时的社长张炜先生也想做“时报书评”、参照《纽约时报书评》模式建立了一个“筛选好书”的独立书评机制,这一切无不与当时开放的出版环境与民营发行机制相关。在1999年的互联网冲击与纸媒转型压力下,大众阅读很快受到冲击被分化,新介质逐渐取代纸质阅读,书店实体店的经营变得举步维艰,当年的学术书店除了万盛书屋,风入松、国林风已不存在。
台湾也不例外,金石堂也曾退出了大众阅读视野,创立于1989年的诚品书店却在吴清友的坚守下,度过了它的危机。
吴清友与女儿,诚品新的掌门人
诚品书店与台湾书业三十年
在怀念吴先生的文章中,台湾专栏作家张铁志写得比较客观。毕竟他曾是台湾生活与书业的观察者与思想文化变化的亲历者。
张铁志认为书店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
1980年代台湾的经济现代化催生了台湾首家大型连锁店;在1980年代后期,一方面更多人开始追求更精致的文化艺术,且社会转型使得人们渴求更多批判知识,因此有了诚品。在新的世纪,全球都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书店开始空袭台湾。这些在不同阶段的主导性书店,又进一步影响了台湾读者的品位与创作者的方向。
回顾台湾的学术性书店、连锁品牌金石堂到后来偏小资的诚品再到后来诚品的转型,从艺术生活书店向复合型的生活方式转变,可以看到消费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主导了文化生产。
吴清友曾在长江商学院的演讲中,提到过诚品并不是好的商业案例,就在于它不是在遵循商业“盈利规律”,而是通过书业经营在找寻生命的方向。
大陆的文化人习惯把它解读成一份文化情怀,而作为诚品的成功却得益于它的几次转型,诚品逐渐由书店向生活方式及城市文化空间的多功能变化,才使得吴先生的“情怀”变现成了今天的商业数字,这也是诚品被台湾人诟病为连锁书业巨兽的原因。
书店与情怀
其实,不仅在台湾,大陆也有很多有“情怀”的书店死在了“中途”,或者“路上”,有的小书店甚至要举债度日,前不久宋庄蜜蜂书店老板突然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让很多人感慨世事无常、商业变化莫测。
在台湾从经济现代化向消费主义转型时期,诚品也有过15年不盈利的低谷,吴清友却在这段艰难时日里,找寻到了生命的维度与生意向生活美学的转变,这或许是未来商业与生活美学、创意生活与艺术融合的新方向。
1950年代,吴清友出生在台湾西南沿海,他在《我与诚品书店25年》一文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及父亲对他在做人“诚信”上的影响。
“财物有时而尽,惟有‘诚’字是终身受用不尽的”,他把诚信应用在公司文化建设中,并扩大到书店经营从服务客户到生活理念分享中。
吴先生说他的人生思考主要是受史怀哲和弘一法师的影响。一位在西方,一位在东方,弘一法师在30多岁的壮年就决定此生要度己度人,这种生命的壮阔实在是非我们所能及。
“我的学问不好,但从小就喜欢思考。史怀哲讲到,大自然是上帝最伟大的创作,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这开启了我对书店经营的一种兴趣。”
“诚品赔钱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因为这让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看到自己,是当我拥有的金钱超过生活所需之后,觉得钱不是那么重要;这第二次,我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即便是执迷不悟,不知变通。
其实,我不是一个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认为是有兴趣、有意义,或者用全新方式做的事情。”
由作家林静宜执笔的《诚品时光》原计划于7月19日出版,是吴先生自述一生诚品的历程却因吴先生离世要推后发行,这或许是吴先生用生命写完了书的终章。
如今去台湾的游客,都要去诚品书店,感受台北的文艺氛围,它犹如台北的文化地标。
白岩松2005年曾在电视节目中做过“一家书店与一座城市”。受此影响,三联书店在2012年推出“不打烊的书店”24小时营业,用一盏灯点亮一座城。
“你不在家,就在诚品。你不在诚品,就在往诚品的路上。”诚品的广告词是不是很像巴黎的咖啡馆文化,“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这就是诚品从小众书店到生活美学再到城市生活空间的不断变化所拓展出的经营边界,它在某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份逆袭成功的商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