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729001039u7bbEvPRQy.jpeg

水龙头上的央行之手

吴丽华 2017-7-29 00:06:14

吴丽华

“活在央妈的世界里很美好……”7月12日晚,一位股份制银行研究人士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央行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对上半年金融数据五大问题的解读时,配上了上述评论和偷笑的表情符号。

当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金融统计分析报告,随后向媒体发布了当日召开的上半年金融数据通气会实录。会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市场利率小幅上升,人民币汇率总体平稳。

同样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去年“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同的是,今年强调的是“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从“合理充裕”到“基本稳定”,货币政策调整显而易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习惯了“合理充裕”的金融机构,上半年的感觉显然有些不同往日。

M2增幅下滑去杠杆显成效

年初以来,金融去杠杆效果显而易见,逐月下跌的M2增速无疑是最显性的指标。

11.3%、11.1%、10.6%、10.5%、9.6%、9.4%,上半年一路下滑的M2增速,相比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广义货币M2增速12%的预期没有一个月达标,而且最近连续两个月低于10%,创下了该数据有记录以来的新低。

对此, 阮健弘表示,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加强金融监管效应的显现,商业银行一些与表外产品相关的资金运用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客观结果,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解读。

事实上,5月份金融数据公布之时,央行就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明确了这一说法,并明确指出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表现在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

央行披露的详细数据显示,5月份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同比少增1.42万亿元,下拉M2增速约1个百分点。5月底银行理财规模为28.4万亿元,相比4月的30万亿元净下降了1.6万亿元,为10年来最大的单月降幅,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同业理财规模收缩。

货币持有主体的变化对此也有所验证。5月末金融体系持有的M2仅增长0.7%,比整体M2增速低8.9个百分点,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5%,比整体M2增速高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的变化也显示出去杠杆的成果。5月末,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只有1072亿,前5个月这一数据也只有3000亿,相比去年同期2.3万亿的企业存款增量,少增了2万亿,侧面显示杠杆背景下企业融资难度的加大。

叠加了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史上最严的“三三四”检查的上半年,金融去杠杆效果显著本就在预期之内,去杠杆的同时如何保证不造成流动性骤减,不因防范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不误伤实体经济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更高层面的全局性要求则更加考验央行的调控艺术。

削峰填谷做到“不松不紧”

年初以来,央行就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精准调控,来达到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目标。

1月24日,央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中标利率较上期上升10个基点;2月3日,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0个基点,同日开展的SLF利率也全线上调;3月16日,紧随美联储加息脚步,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再度上调MLF和逆回购的市场中标利率10个基点,同时上调了SLF市场操作利率20个基点。

虽然没有加息,但是此轮操作通过多次上调MLF和逆回购操作利率、暂停逆回购,事实上实现了增加资金成本和维持流动性紧平衡,达到金融去杠杆的调控目标,被市场称为“变相加息”。由于恰逢银行备战一季度MPA考核和季末时点等因素,市场上一度出现“钱荒”,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后,央行去杠杆的节奏随市场变化进行了调整。

为避免再次出现市场对资金面紧张过激反应,央行早早就通过5月末的自律机制座谈会公开喊话“已经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进入6月,央行通过持续加大公开市场逆回购呵护资金面。月初一次性开展了4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且维持中标利率不变,此后也连续多日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季末来临,央行反而因资金面相对宽裕,多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多日净回笼资金。

此时,在维持资金面紧平衡的大方向下,央行流动性管理更加灵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则指出,随着央行工具箱里的工具增多,公开市场操作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工具,其主要目的都是对冲流动性波动,波峰时适当减少流动性,波谷时有所增加,进而达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目标。

事实上,对于今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两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给出的解释是“不松不紧”。年中的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上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则给予了市场进一步的解释,“不紧就是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防止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松就是货币政策如果太松的话,可能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就很难去掉。从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体现了不紧也不松的原则。”

央行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的“削峰填谷”的概念则被市场认为“不松不紧”的诠释,报告称外汇流入流出、财政收支等长期性、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容易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大起大落,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也会随之灵活切换,有时出于“填谷”的目的会以较大力度持续操作,有时出于“削峰”的目的会持续不操作或净回笼流动性,这些都是正常的操作安排。

多数机构认为,央行“削峰填谷熨平流动性”的意图不变,未来“不松不紧”将是主基调。央行通过不断传送“小纸条”和各种工具不同时点的亮相,已经让市场逐渐明白,“央妈”会在必要时放水也会在不必要时断奶,要做到的则是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