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8071132300f02vTYc1p.jpg

受益于全球化3.0,中国如何游弋于4.0未知水域?

邵宇 2017-8-7 11:29:51

邵宇

全球化跟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这可能是常见的心态,实际上,我们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或分享者。中国古往今来都跟全球有密切的超乎你想象的紧密联系。可以用4个阶段来概括不同时期的特点,从1.0-4.0。

从古丝绸之路,到全球化3.0

先说一个古典全球化时代,就是前全球化时代。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即“一带一路”的古典时代。在丝绸之路上有很多贸易形势。最挣钱的是什么?是丝绸吗?是瓷器吗?都不是的,两千年里最赚钱的第一是奴隶,也就是人口生意。第二是战马,相当于交通运输工具;第三是毒品。古典的丝绸之路到什么时候结束?准确的年份是1433年。1433年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当时中国的开放程度远超大家想象,甚至比现在更加开放。唐朝任命了3千名外籍官员,最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现在能做到这点吗?恐怕不能。

1433年之后的50年,葡萄牙开始了第一次全球航行,这样全球化1.0就开始了,1.0就是大航海的时代。大航海时代不只是亚欧的局域网,而是整体意义上的全球化,同时也是殖民时代的开始。美国1776年建国,主要是通过西方文明快速增长,对其他的文明进行相应的格式化而建成的。这也是全球化1.0的最阴暗面。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用了50个士兵,消灭了8万多个印加帝国的战士,要求国王用一个房间的黄金作人质交换。当时西欧为什么需要黄金、白银?这牵涉到古典的丝绸之路,因为在全球化1.0的时候,欧洲慢慢兴起,他们很多的贵金属是为了供应给中国,因为中国那时候正处于白银时代,中国需要大量的银。

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化的2.0。全球化2.0就是英国与英镑的时代,从传统的航海时代,进化到英国的殖民贸易以及三角贸易。欧洲对中国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祁门红茶很有名,但对当时的英国人来说太贵,他在印度的大吉岭生产了红茶,叫大吉岭,这就是对中国制造的山寨。后发的国家希望通过模仿获得自己的优势,这无可厚非。当时的跨国公司叫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跟现在的阿里巴巴、微软没有本质区别,他从事贸易一体化的全球化生产网。

全球化2.0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那个时候全球进入了第一次金融时代,我们用茶叶,换海外白银,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是贸易品,形成了大量的贸易盈余。英国人最后用鸦片扭转了这个趋势,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第一次碰撞,然后就是大分流和权力的交接,中国的时代结束了,大英帝国的时代开始了。但这个英国主导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被毁灭,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开始了。

全球化3.0时代离我们非常之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它全面的影响。它由三个部分构成:资源国、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经济学的很多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各国是通过比较优势来提供产品,中国卖鞋子、袜子,美国就应该是飞机、iPhone。全球化3.0跟以前截然不同,它通过产业链来进行全球化生产。产业链的底部是资源,比如说巴西、俄罗斯,他们出产能源。位于产业链的底端,并不是说这个国家很穷,例如非常富有的沙特,在GDP产出里面原材料占比比较大。我们把美国称为消费国,大家知道美国有全球最大的产能,为什么不说美国是一个生产国呢?因为美国的消费比生产更多,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的全球化3.0

在这次全球化里面,中国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买什么,什么就变得非常贵;我们卖什么,什么就变得非常便宜。中国是世界工厂,所以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所以它就会涨价。中国现在占有全球市场13%的份额,危机前后都没有变化。想跟竞争对手竞争的话,很简单,打折销售就好了。所以卖得越多,我们的产能越多,产品就更便宜。

跟贸易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要贸易就要开厂生产,这就需要直接投资。通过高速的信息网络,以及集装箱便利的交通运输的发明,有可能把一个产品所有的产业链都切开来。苹果还是富士康必须在中国投资,这就是FDI(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叫ODI。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要资产美元化,而负债人民币化?这是一个配置的需求,特别是结合2015年“811汇改”,人民币的贬值,所以大佬们很紧张。2016年前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FDI的数据低于ODI,总体而言,资本是流出的。外企就是典型的FDI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考虑,这个考虑也会对资本市场形成系统性的影响。

最后货币方面,大家知道中国现在货币总的量有160万亿人民币,我们的物质财富去年新增21%。最有趣的问题在哪里?大家可能知道2002年的时候,我们的M2货币供应有一个本质上的变化,那个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量大概只有250亿美金,存款准备金率是6%。随后几年外汇储备直线增加,一度高达4万亿,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21.5%。金融是M2,就是水,实体经济就是面,水多了,面不够,就是泡沫,就像我们现在的经济。反之,水不够,面多了,就是通缩,如同黄金或白银等金属货币时代。我们自身开发的白银不够,所以我们得从欧洲、西班牙、南美、日本运白银过来,否则就构成通货紧缩,这也是一种风险。一个良好的尺度就是水和面要合理分配。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贸易顺差带来大量美元,美元进入中国要变成人民币,这个就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放大,就变成广义货币。中国从2003年开始,投资基础货币的方式是购买美元释放人民币。现在外汇储备降到3万亿美元,所以反过来得降准。但准备金率一旦降下去以后,央行完全控制不了资金流向。所以央行就创新了补充基础货币供应的方法,也就是SLF、MLF、PSL等。

现在有3万亿左右的外汇储备,很多人说是我们的血汗钱,是对外开放原始积累的资金,很多人建议把它分了。但把基础货币都分了,发钞靠什么?当然可以靠国债。有种方案是通过财政部发特别国债,把咱们的外汇全买下。这样我们就脱钩,发钞的基础变成国债,可是这样会伤筋动骨,中国的贸易投资和货币被全球化绑定了。

这个过程悲喜交加,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所有的人对这个结构都是心存感激的。美国人很高兴,因为买到了廉价的中国制品。美元的国债越多,收益率越低。这些钱到中国大家也很高兴,拿到花花绿绿的钞票,可以到银行换成人民币然后购置各种资产。这些流动性的大多数只能在房地产上进行宣泄,再加上金融工作者努力工作,最后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谓的全球第三次失衡的真相就是如此。全球化上升周期已经告一段落,那么问题随之出现了。中国的输家和赢家分别是谁,从首富榜就可以看出,在中国排行前十位的富豪中,其中做实业就两家,剩下的要么是地产大亨,要么是科技新贵。

中国受益于全球化3.0

全球化2.0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2.0时代结束以来,只有西方国家是越来越强大的,其它国家都是相对越来越贫困。强国用倾销的产品摧毁了其它经济体。全球化3.0因为美国捆绑着中国,所以大家都从中间有所分享。现在的情况又有所变化,不管是英国脱欧,还是特朗普上台。这都意味着全球化的停滞,这是一个巨大的“灰犀牛”。

好的消息是去年中美两国的领导人会晤,提出了“百日计划”。它对于全球化有一种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全球化的G2核心结构不会被彻底破坏。但是很遗憾,最近这次战略会谈结束两国都没有召开记者招待会,说明很多核心条件没有谈下来。我们认识到为什么说现在是全球化胶着状态?经济实力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东方和西方以鸦片战争为权力交接,所谓的全球化,也就是日本贸易的盈余,不断转移到亚太的“四小龙”,最后递给中国。美国的孤立,并不是一件好事,2.0终结的时候由于美国的袖手旁观,导致了二战。世界大战正是全球化的一种极端形势,几千万人在整个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厮杀。

中国确实是全球化3.0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低要素成本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什么?充分条件是山寨化学习,类似大吉岭红茶,我们基本上都是拿了样品过来,把它拆开,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发明。现在的BAT,有哪个原创的在中国?B就是中国的谷歌,阿里巴巴应该是Ebay或者易趣,腾讯是OICQ,what’s app等等。

道理很简单,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成功地利用了现有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巨大市场,真正做到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升级的经济体。如果大家是制造业领域就有切身的体会,进口比较贵的产品我自己生产,但一味贸易保护就没有发展动力,所以拉丁美洲没成功。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进口替代一开始很低端,但慢慢的有很多利润进来。我们的手机都是山寨机起家,现在华为、OPPO、VIVO都是核心的制造企业,当然核心的芯片还在别人手里。再比如高铁,高铁在海外还没成功,但以后一定会。必须要感谢山寨精神,中国是个山寨大国,正在奔向山寨强国。然后有自己更新的知识产权,向海外销售。

现在又面临分水岭。英国脱欧,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害怕移民。去过英国就知道,很多不同国家的移民,英国感觉很吃力。比较庆幸的是,欧洲人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决定。大家看到美元下行,欧元迅速上升,欧洲的风险已经全面降低。德国看起来默克尔会成功连任,经济持续稳定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全球化4.0会不会由中国主导,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答案都只能等到未来才能揭晓。但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中国的角色肯定比以前重要得多,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包括亚投行(AIIB)等一系列新的举措。国际政治的变化转折是非常微妙和紧张的。

未来我们在哪里?人工智能、空间技术、新的能源,当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空间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理由来设想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设想不到的,就像在1.0和2.0的时候所作的设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作者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