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郴州报道
一个戴了30年贫困帽子的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平均海拔881米的山区,还是一类革命老区,地处湘东南一隅,属于典型的“老山边穷”地区,却连续两年成为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今年更是有望提前实现“脱贫摘帽”,湖南桂东是怎样完成这一跨越的?
“近年来,桂东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2017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10月11日,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数字显示,桂东县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4305户43422人,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脱贫8638户、27495人。自从2015年湖南省开展扶贫综合绩效考核以来,桂东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2017年又列入整县脱贫摘帽计划,是全省拟于2017年脱贫摘帽的唯一国扶县。
在这场脱贫摘帽的攻坚战中,桂东县创新性地推出了“金融+产业”的委托帮扶模式,让贫困户出资参与产业项目,实行股份帮扶,从而帮他们实现了长期、稳定、持续的脱贫,创造出精准扶贫的“桂东模式”。
而扶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扶贫先扶“志”
驱车行驶在桂东的马路上,可以深刻体会到这里“除了上坡就是下坡”这一口头禅的意义。它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腹,是湖南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5%,总人口则只有23万。同时,桂东又是一类革命老区,是党的群众路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首发地。
同时,这里还有30年国家级贫困县的历史,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县,2012年成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县”。
在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扶贫办公室,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做“精准扶贫”,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张巨大的《脱贫攻坚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其中详细列明了全村109个贫困户的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主要帮扶措施和脱贫年限。
“主要帮扶措施”一栏里,详细列出了产业发展、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教育助学、社会兜底、生态补偿等8类具体措施,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对应的帮扶措施。青竹村党支部书记陈自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各项措施中,产业发展是最主要的手段,通过发展产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防止出现反复;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是对贫困户进行住房保障的两项重要措施;医疗救助则是由政府付费,帮助贫困户购买基本医疗保险,从而实现贫困户医疗保险统一全覆盖;教育助学是对于贫困户家庭的在校学生进行补助,让他们读得起书;社会兜底则主要针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年龄偏大的贫困户,每月每人补偿280元;生态补偿就是对家里拥有生态林的贫困户给予每年每亩14.5元的补偿费用。
在“致贫原因”一栏,列明了每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有因残、因病、因学、缺资金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陈自文表示,有些贫困户致贫主要是观念的原因,对于这样的家庭政府就要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岗位,如保洁员等,为他们增加收入。
在谭建上看来,扶贫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思想领航,发挥群众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书记、县长带头进村入户,把政策讲明白,把家底摸清楚,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扶贫要扶心,一是‘扶志’,帮助贫困户克服自卑心理,激发‘精气神’;二是‘扶智’,通过一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伍志平也表示,“我们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走出去,看一看。有些贫困户可能连县城都没来过,如果出来到某个地方就业,即使只有3-4个月,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创新扶贫模式
除了改变观念,扶贫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手段。在这方面,桂东也推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办法和举措。
在桂东县东北部,海拔1000多米高的万洋山相思大草原上,竖立着一个个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硕大的叶片随风转动,这是华能集团的一个风电项目。伍志平表示,桂东的风电资源非常丰富,年发电时长可达到2500个小时。通过与风电企业交流协调,让他们把这一优质资源与贫困户相结合,就可以带动很多人实现长期、稳定的脱贫。
具体来讲,桂东县通过让贫困户出资,他们每拿出一块钱,政府就按照1∶1.5的比例给予配套奖励,共同组成一个5000万元的资金池,然后投入到一些发展前景稳定、基本没有风险的产业项目,从而实现股份帮扶。目前,桂东县已经与中核集团的一个风电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投入2700万元,从而带动15000人长期、稳定、持续地脱贫。
在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汇丰合作社梅花鹿养殖基地的门口,也竖立着一个“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支持项目示范点”的牌子。基地代表郭喜东介绍说,在这里,政府采取委托帮扶的形式,银行先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发放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政府统一将这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入股该梅花鹿养殖项目,入股资金采取“保底不设上限”的方式进行分红,每年保底分红10%,这样每年就能为15个贫困户提供至少5000元的分红收入。
据郭喜东介绍,这个梅花鹿养殖项目利润较好,一头公鹿每年的饲养成本是3000-4000元,平均可以产4-5斤鹿茸,按照4000元/斤的市场价,一头鹿就是2万元左右的收入。目前,该基地年产量已达到100斤以上,年收入超过50万元。
“开始有的贫困户不敢投,怕到时候还不起贷款。我们通过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帮他们分析风险,做通了思想工作,最终让15个贫困户自愿加入了这一项目。”陈自文说。
在桂东县普乐镇,除了这5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贫困户还将每年3000元的扶贫资金按照相同方式入股到当地的一个普乐太阳园艺花卉基地项目,也是享受不低于10%的保底分红,目前已有71户304人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参与。
“现在定期存款的利息只有4到6厘,而股份帮扶的模式则可以达到至少10%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多了。”普乐镇书记罗道标表示,“而且该花卉项目的销售非常好,风险较小,利润也能够达到大约30%。”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股份帮扶实现了扶贫模式的创新,但更重要的还是产业发展。正如谭建上所说,生肌造血、抓好产业发展,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方面,桂东县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思路。伍志平表示,桂东资源丰富,特别是稀土资源的品位非常高,但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重,去年关闭了全县所有的化工企业,减少了2000多万元的税收。
“绿色发展是桂东发展的主线,桂东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气候常年冬暖夏凉。所以桂东的发展也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重点发展第一、第三产业,打造‘不打化学农药、不施化学肥料、不添加工业饲料’的‘原生态、纯天然、全有机’农副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业。”伍志平说。
10月12日,小雨,行驶在桂东县桥头乡,道路两旁都是大片绿油油的茶园,零零散散的农户在茶园里忙碌着,旁边则是翠绿的竹林,一派美丽的田园景象。
2007年,桂东县玲珑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玲珑王”)在这里建起了总面积4000亩的茶园基地,按照标准化有机茶叶基地的要求建设与开发。2010年又建成了玲珑王茶叶加工厂,其中加工车间面积0.5万平方米,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2条,年鲜叶处理能力1000吨。
玲珑王生产经理阳勇表示,桂东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全县没有任何污染化工企业,600-850米的海拔位置则正好处于茶叶种植的黄金地带,常年云雾缭绕的气候也对茶叶生长非常有利。
产业发展好了,反过来又会对扶贫工作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玲珑王董事长黄鹤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们目前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扶贫工作,一方面直接聘请贫困户到工厂、超市来上班,人数达到70多人,月收入2000-3000元;另一方面收购贫困户种植的茶叶,让他们每种植一亩地就能有6000元-2万元的年收入。
“一亩茶园年产茶大概700斤,即使按照平均价格,年收入也可以保持在3万元左右。一个农户只要有0.5亩的茶园,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脱贫标准,”阳勇说,“事实上,桥头乡每个农户平均拥有茶园能达到5亩左右,一年的收入就是15万元。原先这里曾经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现在则是全县最富有的之一,这就是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
未来,桂东还将打造康氧产业,通过绿水青山养眼、负氧离子养生、红色文化养心、淳朴民风养德、绿色食品养身的“五养”,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大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湖南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继红表示,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湖南日报社也专门成立了全域旅游中心,以旅游扶贫为切入口,讲好精准扶贫的湖南特色。希望以桂东为样本,开辟一种“旅游+扶贫+媒体”的新思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