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1123141722myGHexBk7f.jpg

爱是生活的一个筹码:当我们都困在情感的孤岛?

周江林 2017-11-23 13:59:56



周江林


电影作为表象的艺术,与其说是对现实的再现,不如说是要告诉我们,现实是如何建构其自身的。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一个观点是,“电影提供了一种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电影与既存世界的关系,正是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

张艾嘉的新片《相爱相亲》,它的现实主义姿态决定了这是一部反电影的影片,更像一道建立在逻辑意义上的认证题。影片探讨了背叛与理解、坚守与逃避、代沟与自由,它呈现出切入当代性的鲜明态度。实际上,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瓦解着原有的传统秩序与准则,我们在得到“更多”和“便利”之时,已经丢失了一些东西,遗忘了很多常识,《相爱相亲》只是给予一次机会,让我们将这部分东西一一找回。

这部电影还提出了出貌似文艺加社会的问题:爱情究竟为何物?爱自己多一些还是爱他人长一些?家庭是情感的接纳器还是反叛温床?不同年龄段的你该如何与自己相处?电影并没给出答案,犹如生活本身也没有对错答案。



我们每人都被困在生活孤岛上


薇薇的外婆去世,母亲慧英希望能将外公的坟从乡下迁到城里,让外婆和外公合葬。而外公多年前在乡下有一位非法律意义上的妻子,这位姥姥坚决反对迁坟,她坚持认为自己就是外公的妻子,外公落叶归根,坟绝不能迁。一场拉锯战在慧英和老祖之间展开。

用一个家庭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许多文学经典和艺术电影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构成戏剧性的架构,《相爱相亲》也不例外——家庭成员间的内心隐秘被一点点揭开,进而探寻三代人的情感世界,在平淡生活表层下,触摸内心的冰与火。

阿祖是一个坚守者,守着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一辈子。一座道德牌坊。她的内心经历随时间流逝,时代演变,发生着曲折的变化。电影中她只是配角,没有深挖。饶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生活中她也是配角而已,这样我们就走不进她的心灵。片尾,阿祖看到自己守了一辈子的男人与另一个女人生活一起的照片。她同意迁坟,并对着外公的遗骨说了一句:“我不要你了”。这样的情深在现实面前充满了苍茫的迷雾。

慧英是我们在城市常常相遇到的中年女性:工作忙、独立,对丈夫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与女儿关系紧张。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镜中人(电影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黑暗中突然相遇到既熟悉又陌生的自我,因而电影不能太现实主义化)。这个看起来强大的女人,因看到丈夫与其他女性亲昵而吃醋,因女儿的对抗让她生气,从而质疑生活的美好。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她会梦到一个少年(又回到电影美好的幻觉层面上)。最强的女性也需要白日梦的拥抱。影片最后,慧英与阿祖都选择了退步,他们放弃了对峙,选择了和解,非常中国化的处理。

薇薇代表当代年轻人,对老一辈恩怨不感兴趣,吸引她的是乡村风景、传说中的贞节牌坊和她无法理解的阿祖。但宿命的是,她的情感似乎是老一辈的轮回:当阿达为了她放下梦想停留在这个城市时,她的处境像是外婆;当阿达最终离开这个城市时,她的处境似乎更像是阿祖。薇薇必须自己作出选择——这是90后整整一代人的困境——在坚守和务实之间彷徨与迷惘。历史至今,中外一样,在这个年龄层的人们就承担着同样的折磨——在生活的孤岛上眺望远方。

平顺坦荡的人生是一种假象。如果寄寓于这种假象,一辈子不醒来,这或许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人生。但依靠所谓的“好运”,总有一天好运气会用完的——这个世界就这么公平。



自觉意识到来之时,问题随之爆发


《相爱相亲》中的慧英是一个情感复杂而有趣的人,她的多面性似乎平衡得不错:优雅敬业,对女儿的控制欲,对丈夫的颐指气使与撒娇等。她内心住着一个有梦想、有青春情欲的小女孩,这样使得乏味或困顿的生活变得丰富一些。

改一下列夫·托尔斯泰名句:“幸福的人都类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是的,这是现实中的人生,真正的人生,而非电影中的人生。现实人生是当你感到乏味、痛苦、不安,情感遭受叛背,佳人离世,生意失败,家庭琐事不断,时间它走的很缓慢,这样就放大了悲惨的境遇,更加痛苦与迷茫。

张艾嘉演绎慧英很到位,既令人有些讨人嫌又让人喜欢。而作为丈夫的田壮壮,表演是内敛的。

慧英自觉意识到来之时,发现丈夫与王太太的情谊让自己吃醋了。这一切的根源是慧英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当生活即将磨灭这对夫妻所有激情时,最初的爱竟然回来了。可见生活真是一个古怪的魔法师,它总不按常理出牌。

人不能太自以为是,当你与生活较劲,你的失败就已注定。



“爱的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阿祖保守,薇薇激进,祖孙两代似曾相识的情感经历,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而中间者慧英夫妻的情感,以平和、温润的方式演进,典型的中国式。

所谓中国式的爱(当代与现代的爱),为了家庭、为了大事小事,他们大胆吵架,却对爱绝口不提,只有在旁人那里才能知道对方爱的有多么深沉。这种爱的方式,在90后一代眼里是古怪与扭曲的。

影片的英文片名为《爱的教育》,所谓“爱的教育”是一个伪命题。影片完成这种教育,主要靠人物自我醒悟与自我感动,未免简单化了,离东方禅宗般的智慧还是有些距离。

全片被张艾嘉处理得很中国化,没有批判任何一种行为,对平凡人充满了包容,用了许多小幽默方式处理各种矛盾。恰如用钱穆看待中国历史的温情眼光。我还想起了小津安二郎关注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将摄影机放在几乎紧贴地面,在这流水账一般的故事,洗尽铅华后的人,其情感才显得如此洞幽烛微。

爱不可教育,爱只会自我成长。

《相爱相亲》也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它始于爱情,最终延伸到爱情之外。这像流水,表面上温情,内中却蕴涵着一种张力。



与自己和解,能做到吗?


在当下,我们这群被困在生活这座繁华荒岛上的人们,打着人性的旗号,将爱与亲情作为一个筹码,汲取金钱和权利来保障个人的安全感。这样的行为加速了深渊中的黑暗。

《相爱相亲》中,阿祖对外公的遗骨说:“我不要你了”。慧英作为女性的困惑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薇薇式的年轻人对情感的理解则是“相信一刹那”,最终却令她落入两难之间。尽管这三代女性性格迥异,却同在爱情中面临“男性逃离”的困境。这是非常女性主义的视角——男性太弱或外遇,女性才强大与自我。三个人互为镜像,女性在爱情中面对“放弃自我”与“固守自我”的抉择,最终尘埃落定于自我和解,这是否是无计可施后的女性向命运妥协的一种方式?所谓的“和解”难道仅仅是对怯懦的、逃逸的男性给予了恰当的宽容?

总之,每个人消化痛苦、不安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影片中的女性选择的方式是自己来开解自己,自己来消化自己的痛苦与不安感,把自己分化成一个理性人格和一个感性人格,不断对话,不断相互说服。从这个角度看,《相爱相亲》显出其正面性。

一个人不可能靠别人把自己的心结打开。人只能靠自己。

在人生的深渊中,你最终要做到如何跟自己和解。

(作者为诗人、《空中生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