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盛青红 广州报道
政策红利消失是基金子公司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是转折的机遇。
万能通道、没有净资本约束等政策红利,正是基金子公司从2012年诞生以来,规模从0到11万亿元的扩张法宝。2016年下半年,监管新政陆续推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体系同样加码在基金子公司身上,通道业务也在监管层严控金融风险底线的监管逻辑下成为不得不收缩甚至是割舍的业务。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酝酿两年后正式出台,并且再次重申“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
基金子公司的扩张之路画上休止符。从基金业协会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为7.83万亿元,而顶峰时期2016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则为11.15万亿元,规模一年期间下降近30%。
那么“去通道”的资管变局中,基金子公司主动管理业务的转型探索方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主流发力点:股权投资
证监会2016年11月29日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简称“新规”),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
对于基金子公司而言,一个“净资本约束”的时代来临了。《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基金子公司在开展新的项目时,都会以性价比来考量,就是利润和消耗净资本平衡下再做出决策。
在净资本约束的风控体系下,基金子公司开展所有的业务都会占用风险资本。目前一对多的信用类、非标债券资产风险系数高达3%,相关业务占用公司资本金比例极高;而一对一和一对多标准化金融工具不占用资本金,上市公司股权(一对多)的风险系数为0.6%,挂牌ABS和未挂牌ABS风险系数分别为0.4%和0.6%。这也是很多基金子公司以股权投资和资产证券化发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股东背景比较雄厚,公司层面资源丰富的基金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优势比较大。”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现在就两大业务板块,资产证券化和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其他都没做。”
股权投资不同于通道业务,需要协调整合包括投研和项目资源等多方因素,退出周期长,管理费较通道费用高,如果一旦退出,资本溢价收益更是可观。据悉,天弘创新资管转型方向就主要向股权投资布局,目前已经建立了并购部、权益投资部、股权投资部在内的多个股权投资部门。华夏资本也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新三板方面的股权投资,目前已经发行4期产品。
博时资本则提出“上市公司+产品”的模式,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疗大健康等行业,已与多家上市公司合作成立了产业并购基金。
而国泰元鑫此前对媒体表示,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ABS)、债权业务以及混合投资业务等,每个产品线在公司的规模占比和收入占比稳定在25%左右。
记者从第三方招聘网上显示的信息看出,基金子公司对于投行、并购类的股权投资人才还是需求很旺的。
突破口:资产证券化(ABS)
要说基金子公司目前最热门的创新型业务,非资产证券化(ABS)莫属,基本上很多基金子公司都在试水ABS。记者对采访的数十家各类规模基金子公司信息归集,基本上ABS都是公司重要的布局方向之一。
这一发展轨迹从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也可见端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累计有116家机构备案确认946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总发行规模达1.26万亿元,较2016年底累计规模增长了82.9%。在946只出具备案确认函的产品中,管理人为证券公司的达70家,基金子公司46家;从发行规模来看,证券公司发行的产品占比79.6%;基金子公司占比20.4%。
“资产证券化是华夏资本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华夏资本已发行ABS超过140亿元,在保理、租赁、房地产、消费金融等领域储备了诸多项目,尤其在今年年初成立了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委员会,结合母公司公募REITs的业务布局,发展华夏资本的房地产金融业务。”华夏资本相关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在资产证券化布局深入的嘉实资本,截至2017年三季度,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累计发行管理规模396.27亿,领跑基金子公司行业,在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企业中排名前十。嘉实资本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嘉实资本在证券化业务发展中确立了以绿色金融、存量金融债权、消费金融和房地产证券化为核心领域的企业资产证券化重点发展方向。
而资管规模在基金子公司中排名稳居前列的浦银安盛资管和博时资本同样把ABS作为重要的转型方向。记者获悉,博时资本ABS方向主攻票据、地产以及消费金融。浦银安盛已在券商两融资产突破,发行业内首期两融ABS资管产品,规模20亿元。
多点开花:FOF、PPP
《华夏时报》记者在对基金子公司采访中发现,近来大热的FOF基金子公司其实已经领先一步布局,只是因背书信用、高净值客户积累不深等多方因素制约,规模一直难以突破。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基金产品备案信息,目前基金子公司备案的FOF产品数量超过50只,以“一对多”为主,申报规模从几千万到亿元不等。
鹏华资产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转型方向就主要集中在固收、FOF和供应链金融三个方向。
同样表示在FOF领域布局的还有华夏资本、博时资本、信达资产。
从招聘信息归集来看,工银瑞信投资、民生加银资管也正在积极布局FOF方面的业务,正在大力招聘FOF研究员及FOF基金投资经理,负责开发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FOF产品,并进行持续的管理,对产品的业绩负责等。
另外一块,PPP业务也是基金子公司创新方向之一。目前民生加银资管就在广揽PPP项目人才。
编辑: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