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1125003934DQaXMEcFgU.jpg

打破刚兑和股市大跌

程凯 2017-11-25 00:39:40

程凯

一周之后回头再看看11月17日那个周五,市场收盘后,央行在网站上挂出来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还是多少有一些感慨的。

这样一个意见,在周末两天的社交网络中被关注,但是关注度好像只是停留在业内人士层面,11月19日周日的晚上,我想了想市场会怎么反应,抛开意见稿复杂的条目不管,就是打破资管产品刚性兑付一项,就足以推导出市场可能出现的紧张程度了。

本来,大家的钱存在银行里,吃一点利息是干不过通胀的,买理财利息更高,而且还刚兑,那这和高息存款的安全度有什么差别?所以,在央行严格控制了官方利率之后,理财产品这样的影子银行相当于绕过了利率限制,提高了市场化的利率,提供了一种有刚兑的高利息的和存款一样安全的产品,当然,其中的风险自然就会慢慢堆积,最大的原因还是影子银行总是看不清楚,很多细节包含在影子里面。

如果现在要求打破刚性兑付,这意味着什么?《征求意见稿》里说,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因为“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管理部门对刚性兑付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那么直接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原来买理财产品,因为有刚兑还有高利率,现在取消刚兑了,你大概有两种选择,一是考虑到本金风险,减少或者不再购买;二是考虑到本金风险,你要求更高的回报率,无论哪种选择,结果都是市场利率水平的提高。

如果市场实际利率水平提高,股市怎么办?这就是我在11月20日开盘前的思考。

选择打破刚兑一项来分析,只是为了简化逻辑,其实一份《征求意见稿》还有更多的内容,具体包括“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减少流动性风险”,“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

而这些,还都只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小部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央行周小川行长文章的标题,央行网站上11月4日挂出,同时也刊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

在该文中,周行长提到了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这些犀牛、黑天鹅们都包括哪些呢?

具体包括,“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再有就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第三类就是“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

而这个第三类在周行长笔下就包括很多了,具体有,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或缺陷“打擦边球”,套利行为严重。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责权利扭曲。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部分实业企业热衷投资金融业,通过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赚快钱。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线上线下非法集资多发,交易场所乱批滥设,极易诱发跨区域群体性事件。少数金融“大鳄”与握有审批权监管权的“内鬼”合谋,火中取栗,实施利益输送,个别监管干部被监管对象俘获,金融投资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尚不到位。

有心人会发现,第三类的明细中,桩桩都有所指,条条都需要防范,而资产管理的《征求意见稿》针对的也就是其中的几项而已,所以我们今后会发现监管的政策从紧只会多不会少。

当然了,这些都是更加严格的监管规定,产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会和货币政策收紧一样,导致利率实际水平的上升,但是,这些毕竟不是货币政策工具里直接加息一样的收紧,所以,我们要如何理解央行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既要想办法化解风险,同时又要避免使用更强的工具让实体经济受伤。

结论是什么呢?央行的政策取向,并不是要加息,而是要化解风险,因此对于长期的利率走向,并不必要有太大的担心。短期波动难免,长期恐慌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