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1201235404b40KuB5eQz.jpg

IPO零过会:终身追责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铁腕发审委

刘思希 2017-12-1 23:54:08

本报记者 刘思希 北京报道

刚刚过去的这一周,投行、券商、企业无不惊慌失措。

11月29日,证监会新一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发审委”)审核了3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结果3家全被否,创下史上IPO申请第一次零通过的纪录。

从履职之初的小试牛刀,到前不久“六否五”,再到如今过会率跌至冰点,整个市场都感觉到第十七届发审委不太一样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就职仪式上对63位发审委新任委员提出了新要求:既要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又要本领高强能够用专业技能独立履职。

证监会日前则表示,已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下称“监察委”),对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并对发审委和委员进行监督和评价。此后,发审委共审核9家公司IPO,仅3家通过,通过率为1/3。

事实上,今年1-11月(截至11月29日),A股IPO过会率持续走低,已由年初的81.6%跌至45.2%。“在IPO常态化的背景下,严把上市公司的准入是常态化能持续的基本保证。”中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袁绪亚表示,IPO申请过会率下降,审核从严,这一态势给市场强烈信号:质量把关是发审委的重要职责。他认为,严格把握上市公司质量和入口的高标准,将从源头上为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目标。

发审趋严

这一届,IPO审核不再“和稀泥”。

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11月28日的审核结果披露前,新一届发审委10月17日上任以来,共审核了56家公司的IPO申请,33家通过,18家企业被否,5家企业的申请被暂缓表决,通过率仅为58.9%。如果加上11月28日的“1过1否”和如今的“3家全否”,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IPO通过率仅56.66%,这让整个排队企业都提心吊胆。

“我们准备先撤回申请进行自查,等排查完毕再重新进行申请。”第十七届发审委从严监管的审核风格已经传递至部分拟IPO企业。广东一家企业内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当务之急,就是要确保自身干净不出现明显问题。

不同于以往,新一届发审委成员的专业程度让不少业内人士叹服。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正是证监会党委委员、中央纪委驻证监会纪检组组长王会民一直强调的事。他表示,要根据证券法和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依法审核股票发行,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作出独立的判断。对于不合规的企业,要勇于投否决票。

显然,无论是制度上还是队伍上,证监会都给IPO发行提供了新的改革样本——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将其中的利益链抽丝剥茧,还投资者一个干净稳定的市场。

当好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拍手称好的,这有利于提高上市企业质量,防止企业带病上市。新一届发审委正在逐渐从“亡羊补牢”向“未雨绸缪”转变。

不过,虽然近期过会率偏低,但经多方分析确实存有一定的偶然性。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新一届发审委不会像以往那么宽松,也不会极其苛刻,但会越发理性、健康。

监管再升级

经济新常态,一方面要防“黑天鹅”,另一方面更要防“灰犀牛”。在落实资本市场从严监管的同时,证监会也将“照妖镜”投向了自己。

刘士余表示,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监察委,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要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

一切行动都来得那么快。面对发审权利被监督,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监察委应该是发审委员的紧箍咒,能够对发审环节进行把控,对发审委员起到威慑的作用,对于净化一级市场大有帮助。

与此同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的刚性制度已成为悬在每名发审委委员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纰漏或不轨都将被追责。在此背景下,有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大家都在重新复查企业材料,对发审委员关注的财务真实性以及关联交易进行重点准备。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24日,证监会按周公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申报企业共518家,其中上交所237家,深交所281家(中小板76家、创业板205家)。这一数据较此前一周减少了11家。如果与6月底相比,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排队企业数量减少了119家。谁都没有想到,横亘在A股多年的IPO堰塞湖居然以这种方式得到了有效疏解。

正所谓不破不立,越来越严苛的IPO审核直接让某些公司、中介知难而退,迫使企业静下心来搞经营、谋发展。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近日表示,逐步实现新股发行常态化,优化内部审核机制,提高效率,使得IPO堰塞湖现象逐步消除。2017年,IPO企业从发行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一年3个月左右,较之前需要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直接融资效率显著提升,可预期性增强。

退市潮来临?

很长一段时间,市场进出并不平衡。退市制度始终停留在执行效率低、绩差股和劣质股该退不退的突出矛盾上。与之不相匹配的却是上市资源变得非常稀缺,濒临退市的绩差股也常常成为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绕过IPO排队的理想标的,很多绩差股、垃圾股通过资产重组重新复活。

据统计,自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建立退市制度以来,沪深A股共有93家公司退市,平均下来每年不到8家,年退市率约0.34%,这与A股3000多家公司存量和每年200多家上市增量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显然,只进不出的市场是难以吸引资金的持续投入,炒作意图就更为明显一些。因此,固化的利益藩篱必须打破。

若要增量市场保持健康,那么存量市场也必须勇于“出清”。如今证监会在给资本市场引进“活水”的同时,也要下决心把“死水”清理出去。

而对于讨论已经上市公司的退市问题,11月10日至22日,证监会有过3次表态:在11月10日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交易所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财务类指标,优化退市制度,促进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11月16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11月22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改革股票发行、退市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优胜劣汰机制。

此外,除了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也一直有所表态。比如,深交所表示将坚决落实退市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恢复上市、重新上市申请,从严监管规避退市行为,对于达到退市条件的公司,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做到退市常态化。

随着监管层对存量股开始“动手”,部分企业感到不寒而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之一,健全的退市制度具有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和调节股票供需的重要作用。此举如若成行,必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当下,还要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对那些触发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实施‘硬退市’举措,不给任何回旋余地。”东方财富证券分析师戴彧认为,这彰显出证监会铁腕执行退市机制的决心,给市场带来退市速度将加快的预期。

在中航证券分析师赵律看来,新股发行常态化,积极推进IPO注册制改革,增加再融资条件、控制再融资规模,这些在“入口”处设置的制度看似与退市制度无关,但能有效降低壳资源价值,对退市难、炒作垃圾股起到隔山打牛的效果,尽管短期可能对市场利空,但长远看,这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促进股市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