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2月22日上午,山东德州,来自京津冀区域“2+26”城市环保局的相关负责人和150余位环保专家汇集到一起,共同参加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2+26”城市跟踪研究工作现场交流会。
“国家从今年开始开展大气重污染天气联合攻关工作,给‘2+26’城市都派了跟踪研究的组织,因此,今年京津冀环境的改善是所有城市共同努力的结果,联防联控机制成为治理重污染可以借鉴的有效经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表示。
据了解,目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4个专题、28个子课题已全部启动,大型立体重污染天气综合观测计划也已实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借鉴“两弹一星”模式
今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展开攻关。会议确定,由环保部牵头,开展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高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的集中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资源,组织优秀科研团队,形成业务统一平台,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确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推进时间表。
据了解,目前环保部已联合相关部门,按照“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为目标,在集成现有科研成果和衔接相关工作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设置了4个专题和28个具体课题,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研究。
“前不久,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已经宣布了攻关行动的启动。”刘友宾说。
刘友宾表示,这个课题研究借鉴“两弹一星”攻关模式,聚集所有优势团队和优秀科学家,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了一支1000多人的攻关队伍。实行“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组建28个专家团队目前已下沉“2+26”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和驻点指导,开展“一市一策”科技支撑方面研究,同时也组建了共享的管理平台。
“目前,已经初步组织完成了大气污染立体综合观测法,形成了重污染天气预报,过程监测还有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础能力。”刘友宾说。
“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入到这些市县,在每一次过程中,都积极观测、分析、研究它的构成,为我们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也给各地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供科学决策。”刘友宾说,“相信随着我们专家团队不断深入地工作,各地PM2.5成因应该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准。”
破解大气污染难题
随着专家的不断介入,秋冬季大气污染难题正在破解之中。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启动后,参与项目的专家们深入一线,积极参与到地方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对、应急预案修订、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工作,为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决策支持。”12月28日,在环保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说。
经过研究,专家对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北京为例,今年入秋以来,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已经降至约10%,过去一直认为燃煤排放是冬季的首要污染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但对的几次重污染过程研究表明,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治理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我们发现硝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高达30%以上,表明机动车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硝酸盐的贡献凸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刘友宾说。
专家们还发现,京津冀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可以分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二次转化”3种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3种类型的贡献比例也各不相同。
在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城市,如石家庄、唐山、邯郸等,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往往出现本地积累型重污染;而含有高浓度PM2.5的污染气团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漂移,与局地污染叠加,则会导致下游城市出现重污染,即区域传输型重污染;此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反应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二次颗粒物,并伴随吸湿增长,进一步加剧PM2.5污染,这是二次转化型重污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重污染过程,由于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联合行动,精准应对,大大降低了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成为今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典型案例。”刘友宾说,“媒体报道说,雾霾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就是因为我们对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构成、规律有了更加精细和科学的认知。”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