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330225806uuP799QrAr.jpg

华兴资本周亮:小步快跑还是脉冲式融资?

闫妮 金微 2018-3-30 22:54:22

闫妮 金微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来讲,从融资时点到搭建上市结构是创业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1年融1次-2次,还是5次6次?抑或是2-3年融一次?是小步快跑,还是脉冲式融资,隔一段时间融一个比较大金额的?是等资金还能花半年或者9个月才出来,还是有足够多的钱的时候就开始新一轮融资?选择境内架构(包括纯内资或者JV),还是搭建海外架构?

华夏财富君就此问题采访了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私募股权融资负责人周亮,周亮曾负责旅游、互联网金融、本地生活等领域,完成了多个领域的私募融资、并购交易。明星案例包括摩拜、京东金融、乐信、一起作业、美菜、马蜂窝、大众点评等。

周亮称,华兴有一个教育行业的客户,融资节奏把握得好,每轮融资都赶在市场的繁荣期(2015年和2017年末),事半功倍地获得了发展所需的最佳资金支持。而节奏不好的,往往费时费力,还时常有失败的风险。所以,中长期资本策略的制定考验公司整体资本节奏能力。只有把企业接下来1年的短期竞争策略,和3-5年的中长期竞争格局尽可能地想清楚,才可能制定出相对靠谱的资本策略。

第一性逻辑思维

《华夏时报》:融资节奏和轮次安排如何把握?

周亮:不同的竞争格局往往会有不同的资本策略。赛道的宽度有时会影响到竞争对手的家数。不同的赛道和竞争格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

通常我们会看到,有的客户本来计划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再进行下一轮融资,听说竞争对手刚刚融了一轮,就迫于压力立刻启动一轮融资。

在思考融资节奏和轮次安排的过程中,第一性的思维逻辑往往会发挥很大作用。一定要想,什么是打赢战役、而非短期的一场战斗的最关键因素,效率、估值等因素都要让位于这个最主要的矛盾。

《华夏时报》:如何理解第一性的思维逻辑?

周亮:比如有的赛道是个短赛道,在1-2年内一定能分出胜负,那么竞争的第一核心要素就是有足够的资源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所以,相应的资本策略就是不计代价地圈到足够多的钱。这个时候,投资人的品牌、估值等,各种相关的权利等就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个策略在很多双寡头、强竞争的市场上都印证过。从早期的优信拍和车易拍的案例,到滴滴与快的的案例,再到摩拜和ofo的案例中,都能看到近乎疯狂的融资节奏。

在快速融资的过程中,所有的创始人和股东的股权都被大幅稀释,但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又不得不咬牙坚持。

后续持续融大钱能力如何

《华夏时报》:选择境内架构(包括纯内资或者JV),还是搭建海外架构?

周亮:这要看上市之前的融资通道哪里比较容易。有的时候,人民币私募市场上后续持续融大钱的能力不如美元私募市场。

曾经有一个企业,选择在境内的A股市场上市,为了3年盈利的要求,憋着没有扩展抢市场份额。在市场格局变化、巨头纷纷在该领域加大投入的时候,这个企业需要在保利润和保增长这两个方面做出艰难选择,最终放弃苦熬几年的盈利,选择搭建VIE拿美元投资大举杀入补贴战。

因此,如果是需要多烧钱的行业,通常会选择融资金额相对较大,投资人对退出期限相对容忍度较高的美元私募市场。

这个也和A股相对小的体量就去上市有一定关系,造成了人民币市场上投大钱的基金相对不多。同时和基金的退出期限相对较短也有很大关系。

《华夏时报》: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么?

周亮:估值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不同市场的估值逻辑,虽然近几年有趋同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一定的差异。企业在哪个市场可以更好地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往往是选择架构以及拿美元或者是人民币的重要考虑因素。

另外一个是未来上市地的选择反过来影响当前的资本结构选择。这个问题上最常见的是跟风心态,听说A股有战新板机会就一窝蜂地拆VIE,听说新三板是个机会就急匆匆地挂牌,听说香港上市火就一窝蜂地搭VIE。再加上有的中介机构屁股决定脑袋“煽风点火”,企业就随着市场的热点变化来来回回折腾。不仅花了不少冤枉钱也搭进去巨大的精力,有的甚至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间窗口。

《华夏时报》:什么公司适合海外上市、什么公司适合去A股?

周亮:A股和海外的上市逻辑还是有些差异的。A股相对而言受到政策和监管的影响相对大些。

比如有的行业,可能海外也没有合适的对标企业,市场空间也不足够支撑一家过百亿的美元企业。上市后如果没有巨大的体量,就不容易被大的基金和分析师关注,进而很难有好的流动性,股价和成交量不温不火,未来的再融资和退出都会有些问题。

选择最佳退出时间点

《华夏时报》:上市地和上市时间点如何选择?

周亮:上市不是说上就能上的,从准备时间来说,短的也要小1年的时间,长的甚至需要数年。当下要为了之后的上市计划,做出未雨绸缪的安排。

IPO的市场同样也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有很强的窗口效应。有的时候同样的公司早上3个月和晚上3个月,估值差距天差地别,甚至有时就是上去与上不去的区别。犹豫的代价有时候是上亿美元的IPO融资额差距。

而当IPO窗口来临的时候,能够跑在别人前面,有时候就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某娱乐领域曾经有公司借助在A股上市,一时估值和战略布局都远超海外上市的同行。由一个相对落后的品牌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一时风光无两。

《华夏时报》:何时选择并购退出也是需要想的一个问题?

周亮:以前股市有句话是: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这句话充分反映选择合适的退出时间点的重要性。

在合适的时间点上卖,对企业和股东等各方面,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但是通常创始人或者CEO觉得企业到了卖的时间点,往往是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一厢情愿。

积极与市场互动,有时候才会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最佳退出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