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北京与京津冀、上海与长三角、深圳与珠三角,它们之间都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4月1日,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系列活动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雄安新区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表示,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是中心和腹地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4类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4种手段来解决,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过度集中导致“心地狭窄”
金碚表示,如果借用成语来表达区域内中心与腹地的关系,那么区域不协调发展,常见的有4种情况。
第一类问题叫“忧心忡忡”,也就是区域内缺少一个经济增长极,没有中心,无法形成集聚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要想发展,需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形成各式各样的中心区,或者叫增长极,这是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
当这个中心区发展起来以后,第二种不协调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心腹之患”,增长极有了,下一步需要向腹地去发展,但腹地不行,使得整个区域受到了局限。哪怕是最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江苏等,省内也会存在腹地,如果腹地不能被中心带动起来,区域内就会产生不平衡,出现问题。
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阶段,则会形成第三类问题,即“心地狭窄”,或者叫“居心不良”。在中国,政府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主导地位,在行政力量的驱使下,中心区会不断地产生集聚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个中心区就会变得拥挤不堪、空间不足,无法很好地扩散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就是“腹背受敌”。在这里,“腹”指的是前面,“背”指的是后面。意思就是往前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也比较困难,升级很难;往后走,传统产业也已经丧失了优势,传统模式无法持续。
北京需要“推心置腹”
那么,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让区域经济达到一个比较合宜的状态呢?这方面,有4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推心置腹”,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北京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推心置腹”,把中心区的能量扩散到腹地去。不断寻找新的腹地,一开始是在城市周边找卫星城,然后是打造城市副中心,如今则是建设雄安新区,总之就是把中心的发展和腹地的发展联动起来,发挥中心区的扩散功能。
其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个较大区域内只有一个中心是不行的,因为缺乏竞争格局。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就是因为它们形成了多中心良性竞争的格局,也就是“城市群”,我们叫它“心心相印”。以湖南的“长株潭”为例,几个中心之间互相良性循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然后,整个区域内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满腹经纶”,即在腹地之间构建通路和网络。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经济体,腹地与中心区的关系非常复杂,要想把整个区域带动起来,就得通过网络的方式,形成一个比较协调、比较合宜的格局。
最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衡量一个地区的价值不再是单一的GDP指标,而可以是多维的质量指标。在这一阶段,中心区与腹地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腹心相照”,就是追求差异化的质量,中心区有高度的繁荣,腹地有良好的品质,形成一个良性的结构,最终实现小康的目标和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