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4月2日6点半,王磊就起床了,他习惯于每天早上晨跑5公里。不过,今天的天气不好,窗外灰蒙蒙的,用手机一查,PM2.5浓度已经达到了248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无奈,王磊只好放弃了跑步的打算。
2月26日-28日、3月2日-4日、3月9日-15日、3月25日-28日、4月1日-4月2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京津冀地区已经连续遭遇5轮重污染天气。
冬天还是蓝天白云,为啥到了春天反而雾霾频发?连续遭遇多轮重污染天气,原因究竟是什么?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到底“根治”好了没有?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柴发合解释说,近期雾霾频发的原因,一是因为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二是由于采暖期结束,京津冀地区秋冬季错峰生产的各类工业企业恢复生产,使得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
工业污染是“元凶”
4月2日北京处于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中,截至2日14时全市大部地区为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
与以往重污染天气相同,这轮雾霾的成因依旧是“不利气象条件+高排放强度”。气象方面,3月份以来,京津冀区域风力偏小,低层以弱偏南气流为主,同时出现了区域性逆温,小风静稳天气超过20天,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天以上,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与此同时,工业排放则成了影响空气质量的最大变量。
去年冬天天气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企业进行了错峰生产。2017年11月1日,工信部与环保部联合开展了京津冀“2+26”城市部分工业行业秋冬季错峰生产工作,涉及行业包括钢铁、焦化、铸造、建材、有色化工等,错峰时间从2017年11月15日持续至2018年3月15日,部分行业甚至更长,为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
不过,3月15日以来,错峰生产的企业陆续复产,使得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2+26”城市高架源在线监测结果表明,3月中旬秋冬季错峰生产结束后,区域内SO2和NOx的排放量比3月上半月平均分别增加10%和30%左右,其中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排放量增加最大。
统计数字也验证了这一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5%,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了一季度的高点,制造业呈现出活跃态势。
毕竟,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处在高位,并且远高于其他地区。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左右,钢铁产能和炼焦产能也占全国50%以上,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35%,SO2和NOx的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环境容量的一倍以上。
非采暖季也要错峰
连续的重污染天气,也让人对此前的治霾成绩产生了怀疑,难道去年冬天的蓝天白云只是假象,或者是由于气象条件好造成的暂时现象?
事实上,去年的蓝天白云并不只是依靠运气,而是采取的治霾措施确实起到了效果。一个典型的证明是,现在的霾和以前的霾,其构成成分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每当京津冀地区发生重污染时,硫酸盐往往在二次生成里占比最大。而现在,硝酸盐已经取代硫酸盐,成为重污染二次生成里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分。
“硫酸盐是燃煤排放的标志性成分,这说明燃煤治理取得了较显著成效。硝酸盐由氮氧化物等生成,主要则来自于机动车排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分析说。
不过,总体来讲,中国的大气质量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要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其中包括:稳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推动提高铁路货运比例,整治柴油货车超标排放;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开展区域应急联动。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除了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外,还将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针对最近错峰生产结束,工业排放增加,导致雾霾重新来袭的现象,河北省已经出台了相应措施。3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消息,从2018年4月1日起至11月15日,邯郸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采暖季错峰生产管控措施,范围涉及钢铁、焦化、电力、水泥、铸造、砖瓦窑、炭素、涉VCOs排放、玻璃、其它建材等十个重点行业。2月23日,唐山市也决定对全市钢铁企业实施非采暖季精准化、差异化错峰生产,时间从2018年3月16日持续到2018年11月14日,共244天。
“之所以出台非采暖季错峰生产方案,首先的考虑是仅仅采暖季错峰生产,还是实现不了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其次通过去年的错峰生产实践,发现它对整体产能并没有预想的影响那么大。”贺克斌说,“一开始错峰生产只是强迫地做,后来发现确实能够改善空气质量,所以考虑平时也用一用。”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