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刘欣越 本报记者 杨仕省 汶川、都江堰报道
5月9日,《华夏时报》记者再次来到四川省都江堰市,这里是成都距离汶川最近的一个市区,也是十年前疏散灾民的第一站。
2008年5月14日中午2时许,余庆云一行11人从汶川死里逃生,徒步到达都江堰紫坪铺镇。遇见《华夏时报》记者时,他正带着一家三口前往都江堰。一路上,他的妻子左手拉着侄儿,右手挽着侄女,筋疲力尽,气喘吁吁。
当年曾经的重灾区,如今已是游人熙熙攘攘,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从山上一路下行,路过重建后的二王庙,二王庙中供奉着治水有功、利千秋万代的李冰夫妇,门外的桌子上摆满了游人供奉、许愿的烛火。
旁边小店的中年大妈,热情地向我介绍纪念品,虽然我听不懂讲的飞快的四川话,可我看到了她脸上幸福的笑容。
一位卖盖碗茶的老表,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记者,用浓浓的“川普”跟我搭讪:“你看我们这里建设的好吗?我们四川人,不可能被打倒嘛。”
10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映秀镇突发8.0级特大地震。
灾难发生四个月后的数据统计,5·12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当年《华夏时报》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灾区,露宿过都江堰的街头,资助过映秀逃生的灾民,目睹过汉旺小镇塌陷的凄惨,遭遇过青川崇山峻岭飞沙走石的余震,看见过地动山摇的伤痕,体验过生死离别的哀伤,注视过守望相助的扶持。
匆匆岁月,稍纵即逝。3652天,87648小时、5258880分、315532800秒……
十年间,你和我,从天塌地陷到涅盘重生,从悲壮走向豪迈,曾经的阴霾渐行渐远,而今断壁残垣已变成高楼大厦,忧伤徘徊已变成淡定从容。
今年五一期间,《华夏时报》记者返回青川、绵阳等灾区走访,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十年前地震时,北川中学教学楼出现垮塌,全校遇难师生共781人。17岁的郑海洋身处废墟夹缝中超过22小时,在被救出的那一刻,因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被媒体称为“夹缝男孩”。
郑海洋在其后来的《废墟下的22个小时》一文中写道,“曾经以为,17岁,我会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下失去生命,而后,现在,我坐在轮椅上,用以前从来不可想象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
去年3月,郑海洋筹资50万创立了“假先生”APP,为患者提供线上诊断和康复方案。
“可能十年对每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都有特定意义。当我们这一代幸存的90后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与同龄人比较时,至少我也想证明自身的可能性。”
十年,千千万万的郑海洋们见证了汶川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地震留给人们的心痛和惋惜、离别和伤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淡化,展示出来的,依旧是四川人特有的乐观、积极和对生活的热情。
5月10日,记者来到汶川县水磨镇,这里曾是污染重灾区,水污染极其严重。地震后,为了在此处建阿坝师范学院,迁走了6家工厂,善人天佑,恰好解决了水污染问题。如今的水磨镇,是国家特批的5A级景区,被誉为长寿之乡。
阿坝师范学院曾位于汶川县城中,在地震时受到了巨大的破坏。随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阿坝师范学院整体迁到汶川县水磨镇。异地办学、异地重建的阿坝师范学院在2015年4月由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目前在校生8000多人,有12个二级学科。
校园内来来往往的学生们,或脚步匆匆,或嬉笑打闹。生活已经有了新的开始,地震已经成为过去。
在天灾面前,人力所能发挥的作用太过渺小。但人力能做的又很多,举国之力支援灾区,让灾区迅速得以重建。
这十年,四川地震灾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亿元,是震前的3.2倍,灾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汶川十年,生命在绽放!
10年前这里,曾经是享受家庭温馨的港湾,然而却在地震发生时戛然而止。原本好好的家,有的塌了,有的倾斜,有的开裂……这10年,这些房子静静地矗立在废墟当中,再也回不去。
红军桥当年地震时受损严重,而后进行了重修。红军曾在桥楼的木板、圆柱上写上了宣传标语,至今依然可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就一直在灾区做志愿者的洛阳女孩董明珠如今已成为国内一家知名公益机构合伙人。10年前的大地震,让她从书店老板变成了专职志愿者。
5月10日在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参观时,有一个团队正在集体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鞠躬默哀。
夜晚的成都欢乐谷广场熙熙攘攘,女孩子们在摆姿势拍美照。这里有众多外地的游客,也有讲着四川话的当地人。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