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石省昌 陈锋 北京报道
相比华商基金因踩雷债券违约而导致净值不断下降而言,国开泰富基金却因债券违约正处于诉讼当中。
5月15日,华商基金旗下的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因踩雷多家债券违约,基金单位净值下跌8.9%,在连续多日净值下跌之后,5月22日,净值再次大跌9.13%。
更甚的是,国开泰富基金旗下国开岁月鎏金定开债基金因踩雷丹东港债券违约仍处于诉讼当中。
债券违约在近期集中爆发,踩雷或许难以避免。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债券违约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不过这也提醒债券基金做好风险防控。
华商基金净值狂跌
债券基金在短短数日内净值大幅下降确实令市场担忧。
5月24日,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单位净值0.894元,而5月14日,其净值为1.122元,10天内净值下跌超过20%。
基金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前五名债券投资明细中, “15华信债”的公允价值达到1.48亿元,占其基金净资产的24.18%,而“15华信债”在违约停牌前已经大跌32.65%。
继“15华信债”之后,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第五大持仓的凯迪中票也出现违约。
近日,凯迪生态发布公告称,截至5月7日,“11凯迪MTN1”因无法足额支付中期票据本金及利息,构成违约。
而“11凯迪MTN1”涉及公允价值3981.6万元,占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净资产的6.49%。
5月7日,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单日净值下跌3.99%,曾创下其今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5月15日又暴跌8.9%。
中证估值在此前给出的华信债估值为54.1224元,比5月14日的80.7966元下调幅度达33%。由于该基金一季末持有24.18%的“15华信债”,因此,这部分下调对应的资产净值下调刚好是8%左右,与5月15日该基金净值下跌幅度大致吻合。
某公募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表示,目前整个市场防风险和去杠杆进入攻坚阶段,部分前期扩张较为激进的企业仍然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再融资的风险,违约可能进入一个常态化,但没有到触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
上述固定收益部总监同时表示,今年下半年信用债并不乐观,尤其是低等级的信用债,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在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以后也会有更大影响。
5月以来,“11凯迪MTN1”、“15中安消”、盾安公司债等相继发生违约,且发债主体多为上市公司,这背后也牵累了中融基金、华商基金、泓德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不久前,国海富兰克林与券商机构的纠纷传闻,更是将公募踩雷违约债风险的关注度推向高潮。
另外,受富贵鸟公司债暴跌影响,中融基金旗下中长期纯债产品中融融丰纯债A、C份额收益率分别亏损47.96%、39.15%。
同样陷入盾安公司债危机的还有泓德基金。其公告称,将对旗下债券基金持有的“16盾安MTN001”进行估值调整,调整后的估值价格为50.2998元/张。相比于“16盾安MTN001”中票5月7日的中债估值95.396元/张,意味着基金公司将该中票估值下调了47.27%。
券商资管资深人士李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市场层面,虽然未来政策环境或将稍有宽松,但流动性风险向信用风险的迁移,以及在此条件下投资机构的预期,可能引起中低评级信用品种的估值波动;此外,资管产品投资者在产品净值和舆情信息的干扰下可能出现资金赎回行为,进而引发资管机构的账户资产处置压力,或将把波动向其他债券品种传递。
“从机构微观层面看,当前的市场环境也不是必然引起净值跳水,债券基金管理人可以适当收缩风险偏好,采取稳健防御型的投资策略,避开信用风险的雷区,也要防范市场恐慌引起的债券估值波动。除了前端投资策略和思路的调整,机构拥有扎实的研究团队、健全完善的内部信用评价机制和风控体系也是规避资产风险、维护净值稳健的前提基础。”李贺说。
国开泰富陷诉讼
5月5日,国开泰富公告称,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已受理国开泰富基金代表国开泰富岁月鎏金定开债基金起诉“14丹东港MTN001”发行人公司债券交易纠纷一案。
公告指出,丹东港集团为“14丹东港MTN001”的发行人。
由于发行人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付资金,“14丹东港MT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发行人构成实质性违约。
根据公开报告,截至2017年末,国开岁月鎏金定开债基金持有的50万张“14丹东港MTN001”债券公允价值从当年第三季末的5022万元调整为968.415万元,调整幅度高达80.72%。此外,由于该部分债券占其基金资产净值的17.15%,一旦无法兑付本金,国开岁月鎏金定开债基金净值将亏损8.17%。
实际上,丹东港信用风险早在2016年已有显现,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曾多次对丹东港集团进行级别下调及风险预警。
在此期间,分别持有“16丹港01”、“15丹东港MTN001”和“13丹东港MTN1”债券的3只基金,德邦纯债18个月定开债券基金、诺安汇鑫保本混合基金和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债券基金均于2016年选择退出。
在某大型公募基金任职的杨东博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债券投资要躲避风险,应提升配置债券的资质,还要加强信用研究团队的建设,而后者将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债基踩雷了,以前有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接出来,从而不影响公募债基的净值。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债券违约,这种基金公司自担损失的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少,毕竟想担也不一定能担得住。如何应对,一方面,需要基金公司加强信用团队建议,另一方面,基民不能只考虑债基短期内的收益率,买产品要更多考虑投研实力更强的大基金公司。”杨东说。
见习编辑:韩永先 主编: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