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宝来进入中国;2008年,上汽大众推出朗逸;这对A级车“兄连”形成的南北共振效应,在A级车市所向披靡;2012年,两者双双换代,同属PQ34平台;2018年5月底,“德系双杰”再次双双换代,从PQ34到MQB,南北大众各自用了十年以上的市场耕作,彻底告别了旧有平台的中国价值最大化,而新一代朗逸宝来双生兄弟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Plus和X式的产品演进进行时,同时也预示着大众在华新一轮产业布局雏形已初步形成。
新宝来再迭代
华东基地助力五大布局即成
本报记者 孙斌 于建平 青岛报道
2018年是一汽-大众“攻坚”之年,也是一汽-大众“2025战略”的开局之年。继首款SUV T-ROC探歌亮相之后,5月28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在青岛即墨区正式建成投产;同时,诞生于这个新基地的全新一代宝来首发亮相。年产能30万辆的华东基地投产后,华南基地二期以及华北基地项目也将在2018年全部建成投产。今年年底,一汽-大众五大基地、300万辆的战略布局将初步成形。
青岛工厂生产宝来及BEV
作为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的首款量产车型,全新一代宝来是首款一汽-大众基于MQB-A1平台打造的中国专属车型,据一汽-大众执行副总经理杨慕添介绍,全新一代宝来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刻设计”,完成了造型上真正意义的彻底换代,有望在今年的9月正式上市。
这款新车的车身尺寸为长4663毫米、宽1815毫米、高1462毫米/1473毫米,轴距为2688毫米,内部空间充裕。动力方面,将搭载1.5L和1.4T两款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85kW 和110kW,根据车型的不同,匹配5速手动、6速手自一体以及7速DSG双离合自动变速箱。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透露,作为全新一代宝来的衍生车型,宝来纯电动版也有望在2018年内投产,新车同样基于MQB平台进行打造,这也将大大节省车辆的研发成本。另外,全新蔚领也将于青岛工厂进行投产。
一汽-大众高层强调,华东基地是2018年首个建成投产的基地。“2018年、首个”,才是整场仪式的核心要义。华东基地于2014年2月启动,预计产能将达到每年30万辆。截至2020年,一汽-大众将在华东基地累计投入约100亿人民币。
可以预言,无论是2020年挑战300万辆,还是2018年跨越230万辆,一汽-大众当下的产能蓄力都是在为全新产品的大规模导入、细分市场的持续拓展而铺路。在产能实现大跨度飞跃的同时,一汽-大众将迎接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焕新潮。
五大基地战略加持
此前,一汽-大众长春奥迪Q工厂已于今年3月正式建成,全新奥迪Q5 L成为Q工厂的重点产品。未来,Q工厂将为奥迪导入更高级别、更新技术的产品提供支持。而今年已经投产的西南基地、华南基地和华东基地,将生产以奥迪A3、大众速腾、大众宝来为代表的、基于MQB平台研发的车型。
温泽岳表示,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位于佛山的华南基地二期项目和全新的华北基地也将相继建成投产,佛山工厂将于6月开业,天津工厂将于8月开业。业内人士预计,目前在长春生产的高尔夫系列车型,未来会选择适当的时候迁至其他基地;而长春基地一厂、二厂和Q工厂,则会彻底成为MLB平台的大本营,专门生产以奥迪A6 L、奥迪A4 L、奥迪Q5 L、大众迈腾、大众CC为代表的中型以上轿车和SUV。
消息人士透露,这一判断很快就可以得到证明——已经亮相的T-ROC探歌,未来将不会在长春制造,华南基地将是最优先、最可能的选择。
获得了制造体系的工艺及产能保证后,一汽-大众将会开始新能源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销售。根据规划,至2025年,一汽-大众旗下产品将增至45款,其中有14款新能源车型。
此前,大众集团宣布,在青岛工厂MQB平台上引入了新的宝来车型后,还将生产电池系统,华南基地二期项目不但会提供30万辆产能,还会成为国内首个MEB平台车型的制造基地。MEB平台是大众集团的电动车模块化平台,以巩固电子控制、减少微处理器数量、推动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应用为目的而研发。在这一平台上,已经有大众ID(2019年投产)、大众ID Crozz(2020年投产)以及大众ID BUZZ(2022年投产)等不同形式的纯电动产品诞生,将其商业化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已经披露的消息,长春基地Q工厂专门生产奥迪品牌SUV,华南基地生产大众和奥迪品牌SUV,而正在建设的华北天津基地也有至少4款SUV进入产品规划。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工艺成本和组织便利的原则,奥迪Q2 L不会留在长春,而是会追随T-ROC探歌的脚步,在华南基地生产。
朗逸Plus欲加冕常胜王 10年350万辆造就中德合作新模式
实习记者 王瑞斌
本报记者 翟亚男 杭州、北京报道
已经步入产品末期的上汽大众朗逸,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在4月份,朗逸被日产轩逸夺取了冠军宝座,不仅如此,像卡罗拉与英朗等竞品在销量上也对朗逸造成不小的冲击。面对对手的猛攻,朗逸会如何绝地反击?
5月25日下午,上汽大众全新朗逸正式上市,并采用了全新的命名——朗逸Plus,新车先期推出6款车型,分别搭载1.5L以及1.4T两款动力,全系指导价11.59万-16.29万。
朗逸对于上汽的意义
早在2016年,上汽大众就突破了200万辆的销售业绩,但在2017年,上汽大众出现了疲态,销量为206万辆,同比微增3.1%。虽然保住了销量冠军,但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上汽大众出现了产品失衡的现象。如果说自主品牌过分依赖SUV,那么上汽大众同样严重仰仗轿车业务。上汽大众整个产品线仅有两款SUV产品,价格区间覆盖在20万-50万,而15万-20万区间为产品空白,而这也导致上汽大众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去年,途观+途昂的销量超过30万辆,仅为最终销量贡献了15%的业绩。销量危机的背后是上汽大众在SUV产品上的严重缺失。
而朗逸家族每年的销量约为35万辆,这个成绩已经超出很多汽车品牌的全年销量。一位上汽大众的内部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上市的朗逸Plus将不会垂直替代朗逸车型,而是采用同店销售的模式,老款朗逸会有2万元左右的终端优惠,在价格矩阵上不会与新款产生重叠。
目前,朗逸的月销量稳定在3万辆左右,加上朗逸Plus的辅助,A级轿车或许还是朗逸家族的天下,而朗逸Plus的出现,可进一步弥补上汽大众在SUV上的缺失,得以继续领跑2018年车市。
朗逸作为中德合作最经典的案例,其意义远远超过这辆车本身;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德合作新模式正式开启,自朗逸开始,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朗逸之后,上汽还顺势推出了凌渡车型,虽然在销量上并未取得极佳的成绩。但却为上汽在SUV市场埋下了一种可能, “本土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意味着如何让德国技术专家聆听和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怎样推进和落实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或许在未来,上汽再次联手大众推出一款十分接地气的大众A级SUV。
朗逸的发布正是上汽大众实施“共创2025”战略的第二年,除了在燃油汽车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上汽大众在新能源产品已经开始布局。例如在产品规划方面,大众汽车集团全新一代智能互联纯电平台MEB项目已成功落户,基于此平台,不排除未来的朗逸会推出新能源衍生车型。
朗逸的全面升级
“11.59万-16.29万的售价比老款车型高出了3000块钱,但是竞争力还不错。”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上汽大众经销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鸿广先生对朗逸Plus抱有同样的信心,他表示: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而朗逸能成为该市场当中最优秀的车型,离不开产品也离不开大众对消费者的洞察。
过去,朗逸的价格之所以低于速腾,除了定位外,还有就是朗逸来自PQ34平台。PQ34平台诞生于1998年,此平台谈不上先进,但是平台的灵活多样性和稳定的配套设施让朗逸重新焕发了生机。从朗逸诞生之初就有着极高的成本优势,在定价上直接低于速腾2万元,性价比凸显。除此之外,上汽大众还根据PQ34开发出了朗境、朗行等车型,进一步形成了朗逸庞大的家族。
而朗逸依靠接地气的价格,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代“神车”。第一代朗逸正式上市,在第一年的销量就突破了10万辆,并且连续5年蝉联合资品牌单一车型销量冠军。另外,朗逸也是最快突破300万辆的合资品牌车型。由此可以看出,朗逸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此次朗逸Plus最大的亮点为,采用了大众全球化最新平台——MQB。得益于全新的平台,朗逸Plus相比老款(PQ34平台)在静态体验和动态质感上都有全方位升级。空间一直是国内用户购车的重要参考标准,朗逸Plus有着4670mm的车长、2688mm的轴距,已经超过同平台的大众凌渡。
除此之外,朗逸Plus在动力系统上直接砍掉了1.4L与1.6L两个产品系列,仅剩下1.4T与1.5L两个版本。在技术层面,朗逸Plus所搭载的1.5L发动机已经达到了媲美老款1.6L发动机的动力参数,而且油耗更是降低至5.9L。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消费税差。如今本田以及上汽通用系的别克、雪佛兰已经全面取消了1.6L发动机,同时丰田在华唯一一款搭载1.6L发动机的卡罗拉今年也未推出1.6L车型。而这一切,都源于消费税。
从税率表也可以看出,1.6L发动机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因此用0.1L排量撬动2%消费税也成为各大车企乐此不疲的事,尤其是对于上汽大众这种销量达百万之巨的车企来讲(仅指搭载小排量自然吸气的产品),每年带来的“额外”利润可能达到数亿元。此外,在双积分的压力下,小排量动力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事实上,上汽大众作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技术输送,上汽大众已然拥有国内最具实力的技术团队。另一方面,上汽大众见证了国内家用车市场起步与发展,成为最了解中国人的汽车厂商之一。在朗逸身上,上汽大众中方研发团队沿袭德国大众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同时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需求融入产品设计,打造出了这款神车“朗逸”。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