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
什么样的冲击影响最大?答案是没有想到的冲击,因为想不到,所以就可能准备得不充分,比如中美贸易争端中,特朗普的反复无常。
这种看起来非理性的反复无常,让瑞穗证劵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发出了这样的一番感慨:特朗普的不可测性让善于理性分析的经济学者们屡屡感到沮丧,让奉行多边主义的各国首脑、国际组织领袖倍感头疼,甚至连特朗普同僚也往往因其出其不意而经常深感不安。
我觉得沈建光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这样的描述的确是准确到位,但是,反过来也指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学分析的理性是不是过于自信了,以至于当理论和现实不符合的时候,反而去埋怨是现实太不理性呢?
我能想到的一种答案是,现实世界就是不理性的,因为这是人的世界,如果人难免非理性,经济学分析和预测也就失去了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预测呢?这里也有一种答案,那就是尽量地减少预测。
刚一开始我们不是提到了“想不到”这件事情吗,其实,我们可以不要想太多,到底风险是什么?风险有多大?风险又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自身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未雨绸缪,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其中的“不需要预测什么时候下雨”的意思来。
其实,为了应对不可预测的最大的风险冲击,中国经济早已经启动了最大的强身健体的举措,那就是去杠杆,减少债务压力,因为中外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历史都已经证明了,最大的经济危机,都是出自于债务危机,不用说太远了,就10年前发生于美国冲击到全球经济的危机,一开始就被叫做房债危机,而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跌,也被认定为是杠杆炒股的危机。
所以,去杠杆,减少债务,就是中国经济为了防止今后的难以预测的冲击所做的最大的也是最为必要的准备,是长远之计。不过,即使是长远之计,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调整节奏,长远之计,也需要和一时之需相结合,以应对短时期内突发的次级冲击。换句话说,长枪短炮都要用上。
6月27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的例会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些备受关注的新说法,比如,在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同时,还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再比如,在去杠杆提法不变的情况下,提出了“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而在此之前,刚刚公布的定向降准将会释放资金7000亿,之前4月降准置换MLF后释放资金4000亿,而1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还释放资金4500亿,央行可谓用心良苦,既要保证货币不能过于宽松影响了去杠杆的大局,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想办法,缓解实体经济的短期融资困难,抵抗经济下行的压力。
长期措施和短期举措的结合,才能有灵活性,才能实事求是,很多投行的经济学家其实在6月定向降准之前就预测到了降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例如,瑞银中国的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一篇报告中就预测,如果贸易战或其他外部冲击大幅拖累中国出口,政府就可能会微调放松国内政策、包括目前的信贷偏紧措施,以提振内需。
除了马上被证实了的降准,汪涛还预测了其他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未来几个月对PPP和基建支出的约束有所放松,资管新规的实施细节可能微调,从而确保信贷稳定增长。如果这些又被汪涛预测对了,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