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720203710YFnLxKrAwq.jpg

去杠杆下的环保行业 融资成本已超投资收益

马维辉 2018-7-20 20:36:58

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如果说2016年环保行业的痛点是低价竞标,2017年的痛点是建筑类国企入侵,那么2018年的痛点就是融资难与融资贵了。

2018年上半年,受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债务违约和东方园林发债失利的影响,环保行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剧。

“金融机构没有意愿放款,一听是环保企业就想躲。信贷还完之后只减少、不增加,甚至贷审会审批后给了‘粮票’的都没钱放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荣誉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表示。

不过,好的消息是,7月1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调研督导时已经强调,大中型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7月18日,有媒体报道,网传央行近日已在窗口指导银行,将额外给予MLF(中期借贷便利)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融资成本超正常利润

今年这轮去杠杆起始于去年年底,至今已持续半年多的时间,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以某环保企业为例,该公司的合作银行有23家,授信总额度为42.9亿元。但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情况下,这23家银行中有一半的授信额度都不超过2亿元,授信额度严重减少。不仅如此,每到月末、季末和年末,资金政策还会收紧,无法进行正常的提取贷款或竞价提款,给企业造成很大资金压力。此外,受几起环保企业债务违约事件的影响,现在资金市场对环保企业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评估风险等级提高,发债难度加大。目前,该公司还有3亿元已经审批的私募债没有发行,各家金融机构均处于观望状态。

目前,环保企业融资成本已超过其正常利润水平。据了解,环保行业的平均投资收益为6%左右,而融资成本则已高达8%以上。

“前几年表内的融资成本也就不到5%,绿色贷款甚至低于4%。今年上半年增加到6%,7月份我们再接触银行的时候,起点就已经是7.5%了,实际能够拿到的则在8%以上。”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表示。

在文一波看来,政策调整后,中国的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成了受伤最严重的领域。

“政策出台的主观意图或许不是这样,但客观上确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同样表示,“小微企业过去其实没拿到过什么贷款,民企拿到的贷款也有限,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品,他们过去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支撑。”

最终,这也会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效果。文一波表示,环境治理是需要花钱的,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就需要形成一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模式,如PPP。如今融资模式被堵塞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就没有了“弹药”。

PPP融资难题待解

环保行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业务类型,其中很多项目的业主都是地方政府,所以项目大多采用PPP模式。

目前,环保项目普遍采用PPP模式,其特点是重资产、长周期,一个PPP项目的投资额往往高达几十亿,而回款周期则长达20-30年。资金方面,PPP专项贷款时间慢、申请难,银行信贷又需要抵押品,环保服务企业难以提供,导致企业不得不采用短期融资手段。但在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力去杠杆的形势下,新的融资越来越难,融资成本也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出现债务违约,继而又使得全行业受到波及。

PPP项目最好的融资办法其实是PPP项目专项贷款,它的成本约为5.3%,基准利率上浮5%-25%,期限一般为7-15年或更长,非常适合环保PPP项目。但是,PPP项目专项贷款审批周期很长,所需资料证照较多,还要受到项目复杂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顺利的话也要6-12个月才能完成。由于环保治理任务一般较急迫,在融资到位之前,项目资金全部由企业垫支。

在此情况下,环保企业解决资金就只能通过短期融资手段,如发债、融资租赁等,但这些短期融资手段的问题是期限短、成本高。以融资租赁为例,此前期限一般在3-5年,成本则达到8%-10%,而当时银行表内的融资成本则不到5%。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期限错配风险。去年年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打响,持续的强监管和去杠杆措施导致资金供给量大幅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今年上半年,部分环保企业开始爆发债务危机。

“正常情况下可能问题不大,依靠发新债可以覆盖掉原来的债务,但现在新的融资做不了,后面的融资接不上,结果就出现了债务违约。债务违约又形成连锁反应,第二天银行就找到企业抽贷,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文一波说。

“这其中,东方园林发债失败一事对环保行业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作用,把风险放大了,让大家感觉好像环保行业整体都不行了,因为它毕竟是一家龙头企业。”一位环保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避免“一刀切”

其实,去杠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优化了PPP项目的质量。

“通过今年与去年的数据对比,环保企业拿到的PPP项目数量是在减少,但项目的质量明显比去年好很多。有些项目甚至因为没有企业去投,流标了好几次,这在去年都是不可想象的。去年只要是一有项目放出来,马上就会有很多企业涌上去,一度还出现过‘零收益’拿项目的,现在则都回归理性了。”赵笠钧表示。

但是,去杠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策叠加,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都出台了政策,部门之间事先又缺乏沟通,导致短时间内政策密集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了好多年,每次加息都会先放出风来,试探一下市场的反应,然后再操作,整个宽松的过程可以拉长到几年之久。”文一波说,“但我们的去杠杆政策出台之前可能就缺乏足够的论证,实施时间又很快,结果就产生了很大的杀伤力,最终造成新的风险。”

赵笠钧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问题。对于坚守环境企业价值本质,在发展中追求品质和创新,并拥有较高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金融机构应该区别对待,为环境产业创造健康的发展空间。

他还建议,应该简化PPP项目专项贷款的担保手续。可以以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或收费权质押作为贷款条件,剔除母公司的担保条件,避免母公司资产负债率等影响PPP项目专项贷款的落地,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也表示,银行信贷方面,相比其他行业,环保企业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因此对其的抵押质押品可以考虑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对很多以技术产品、服务见长但抵押品缺乏的环保企业,可以探索以知识产权进行质押的信贷政策,鼓励环保企业持续创新。”骆建华表示。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