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801151041Kt0JdrUXRG.jpg

三个人的“钢琴课”,美国琴童如何踏进精英社交圈?

严葭淇 2018-8-1 15:11:22

Polk教授和杨方燧双钢琴演奏

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19世纪中叶,空旷寥落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艾达带着9岁的女儿和一架漂洋过海来的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运琴到家路途艰难,斯图尔特便将钢琴遗弃在了海滩上。艾达为此痛苦万分。自小丧失说话能力的她,钢琴是她唯一宣泄情感的出口。于是,她经常带着女儿去到海滩,面向大海疯狂地弹奏钢琴。狂风暴雨般震憾的琴声打动了当地土著乔治•贝因。贝因用自己的一块地从斯图尔特手中换取了钢琴,并千辛万苦将它运回自己家中。从此,为了弹琴,艾达开始每天去贝因家给他上钢琴课……一份凄美狂暴的爱情由此滋长。

2018年6月的北京夏夜,施坦威之家音乐厅,一场3个人的“钢琴课”正华丽上演。

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肖邦的《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的《狩猎》、卢托斯瓦夫斯基的《帕格尼尼变奏曲》、巴赫《羊儿安静地吃草》……当一曲曲或优雅或激越或欢快或忧伤的钢琴曲在演奏厅流淌、回旋,本场音乐会的3名艺术家也渐被熟识。

他们是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博导、美国钢琴家乔安.波尔克(Joanne Polk)女士,以及Polk教授的两位高徒、青年钢琴家杨方燧先生和周雨婷女士。在这场名为《施坦威艺术家 Joanne Polk与杨方燧、周雨婷双钢琴音乐会》上,3位钢琴家奉献了他们独奏和双钢琴的精湛技艺。

微信图片_20180801150708.jpgPolk教授在演奏

微信图片_20180801150649.jpg

杨方燧演奏中

微信图片_20180801150658.jpg

周雨婷演奏中

音乐会后,3位艺术家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采访。杨方燧更讲述了美国音乐学院预科班琴童,如何晋阶平台、一步步踏进精英交际圈的秘籍。

三个人的钢琴之旅

Joanne Polk早年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本科及硕士)及曼哈顿音乐学院(博士)。醉心于音乐世界的她,专辑曾被格莱美音乐奖提名,并荣登全美古典音乐畅销排行榜第一名。Polk还致力于录制美国本土作曲家作品,施坦威旗下唱片公司为其录制的最新专辑已于2017年9月发行。

旅美青年钢琴家杨方燧,毕业于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师从Polk教授的他,曾是一枚妥妥的“理工男”,并有过硅谷工程师的简短经历。杨方燧将这段时期描述为“将手指技术问题工程化、标准化的时期”。

但梦想的种子其实早已种植心田。和众多小琴童一样,杨方燧5岁开始学习钢琴。其时的他,对钢琴有一种本能的痴迷,不让他练琴,会激怒他。但天性自由、叛逆他,并没有顺势走上音乐之路,而是考取了加州州立大学圣何塞分校工程系,随后成为一名工学硕士。

当无数人的梦想渐渐遗失在奔波的路途,杨方燧却成为重拾少年梦想的幸运者。26岁那年,杨方燧放下周遭一切,毅然投考音乐学院研究生。回到钢琴的这一美妙时刻,被他描述为“在自己生活、生命中占比最高”的河流中。

在訇然开启的音乐之旅中,杨方燧珍视而勤奋。一路走来,他收获了第24届美国音乐公开赛协奏曲高级组第1名、独奏高级组第2名,其个人独奏音乐会更遍及美国、中国、俄罗斯、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等各国。而他传奇的个人经历,也让他获赞“钢琴家里的工程师”。

演奏风格粗狂豪放的周雨婷,也是Polk教授的得意门生。她既是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博士生,也是该校本硕生钢琴助教,同时是摘得国际奖的钢琴家。

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古典音乐和钢琴演奏是非常普遍的艺术修养之一。而在中国,这个曾经是西方古典音乐荒漠的国度,如今正蔓延着一场狂飙突进式的音乐风暴。统计显示,约有4000万青少年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业内人士更认为,目前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处于最好的时期,欣赏、学习和从事西方经典音乐的人数,是一个非常庞大数字,爱好且深有研究的乐迷更不可胜数。

涌动在中国社会量级增长的“钢琴热”,让大洋彼岸的杨方燧深受触动。今年5月,他和周雨婷邀请自己的两位老师,教专业课的Polk教授和音乐史的Jeffrey Langford一起来中国巡演。Jeffrey Langford是曼哈顿音乐学院助理院长、音乐历史系主任,也是Polk教授的亲密爱人。

巡演行程为期16天,遍及台北、广州、深圳、杭州、北京等地。两位老师所到之处,和音乐学院、大学师生开设大师课、音乐讲座,Polk教授还在主要城市,与杨方燧、周雨婷继续着3个人的钢琴巡演。

在北京施坦威之家的献艺,是他们3位今年夏季在中国举办的最后一场双钢琴音乐会,也是他们一致认为的近期“最满意”的一场音乐会。观赏当晚音乐会的,有驻外机构的官员、有大学生和媒体记者、有学钢琴的家庭主妇,更多的则是年轻的父母和他们学钢琴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180801150728.jpg

3位演奏者与观众合影

美国预科琴童的精英社交

音乐,从孩童开启的理念,催生了中国音乐培训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相关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整体艺术培训市场产值会达到800亿元,而钢琴培训是其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各种类型的钢琴培训机构、工作室和家庭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也开始进入钢琴培训行业。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每个班学钢琴的孩子多则七八名,少则二三名。城镇家庭钢琴的拥有量超过800万台,一些中产家庭甚至摆放着为演奏会定制的钢琴。学习和演奏钢琴,被很多中产人士视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基石。

在谈及因何机缘开启巡演、加入钢琴培训产业时,杨方燧阐述了自己的理念:钢琴演奏发展到今天,是大师们的学派代代相传的结果。如果钢琴家们不开展教学工作,那就不存在所谓“名师”,更没有“高徒”了。如今,美国、俄罗斯、欧洲各国的许多著名音乐学院,都对17岁以下的琴童开设预科班。“我希望中国的更多琴童,能在幼年,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些音乐学院的预科班学习。这样既能有一个精英的平台和社会圈子,也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各国最前沿的艺术教育理念。”

对于国内的钢琴热及其培训模式,杨方燧也表达了自己看法。“首先,钢琴热是一件好事!但琴童必须明确自己学琴的目的。学琴可以是为了培养音乐涵养,也可以是为了培养一种爱好。”

但他也表示,中国目前的钢琴培训模式,大体上还不够规范。“很多时候,小孩只有在进了音乐学院的附中、附小以后,才能接触到更好的老师和更规范的教学方式。更多时候,家长们则盲目追求考级。这样有时确实能为小孩提供一种学琴的动力,但有时却南辕北辙,让琴童远离艺术教育的正确轨道。一味追求考级,结果长时间反复练习考级曲目,不顾基础的培养,也不管兴趣的保持,最后拿了一张考级证书,就不再继续练琴。”

杨方燧对这样的半途而废,深感痛心。“因为长期的练琴,将随着孩子的放弃而付诸东流。而那一纸考级证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认为健康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孩子们能真正学到钢琴的技巧,并在学琴过程中开发大脑、小脑,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培训精确、敏锐的协调性,以及通过音乐精细要求,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情商。

对此,杨方燧以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音乐培训教育为例。“在美国,各阶层都很注重艺术教育。越是高层人士,越注重音乐的精英教育。中层家庭,通常会希望小孩能考上美国音乐学院的预科班,进行大学前的艺术培养。上大学以后,学生通常会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而美国的音乐学院预科班,对重视艺术的家庭是很友好的。一旦进入预科学校,学生们会有很高的平台,和精英的交际圈。预科班的学生上大学之后,他们在预科班的学习经历,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录取时的重要参考项目。这一点在名校录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即便学生们此后不选择从事音乐专业,曾经的音乐学院预科班经历,也都是他们的一块分量很重、位置很高的垫脚石。

最后,对于中国海量的钢琴学子,杨方燧也以自己的经验和技巧直言相告。“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踏实、勤奋、动脑。因为不踏实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勤奋是练琴的基本心态;弹琴是一种脑力游戏,大脑控制逻辑,小脑控制动作的协调性。动脑,是弹好琴的基本条件之一。”(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