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重污染过程期间“2+26”城市发布预警情况
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10月22日早8点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其中引用了一张京津冀区域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的照片。照片显示,整个华北地区都被红色和橙色所笼罩,北京南三环监测点位早7时的数据已达到236,为重度污染水平。
“重度雾霾,西风已在路上,预计北京午后风起霾散。但此次西北风只是扫过,明日预报又转不利,真正蓝天要等到周四西北风主力抵京。”马军说。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结果显示,10月20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出现了一次污染过程。截至22日5时,该区域PM2.5日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保定市,北京市21日的PM2.5浓度则达到轻度污染水平。
原因方面,主要是受系统性西南风影响,使得污染物沿太行山一带累计,并被输送至北京。而北京的近地面又存在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湿度较大,导致颗粒物在这里发生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进一步推高了PM2.5浓度。
“北京本地排放对PM2.5的贡献不到50%,而保定、河北南部、山东等地的贡献均超过10%。21日至22日,河北南部、河南等地的贡献则进一步升高。”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组分析称。
23日,受冷空气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但到了24日至25日,扩散条件再次转差,京津冀中南部地区将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其他地区则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污染物自西南向北京输送”
今年10月份以来,京津冀区域已经发生过2次污染过程。第一次是10月5日至6日,该区域城市的日均PM2.5浓度峰值为108微克/立方米,没有重度污染城市出现;第二次是10月12日至16日,日均PM2.5浓度峰值增加到204微克/立方米,有3个城市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
对比以往,今年1月的污染状况还算好的。2016年10月,京津冀区域共发生4次污染过程,达到重度污染的城市最多为7个。2017年10月,该区域共发生污染过程5次,达到重度污染的城市最多为10个。
这一次,早在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就向媒体通报,预计10月20日至22日京津冀周边将出现一次中至重度污染过程。最终的结果也显示,区域内短时达重度污染的城市有两个,分别是北京和保定。最高值则出现在保定,为170微克/立方米,且保定的小时重度污染已持续6小时。
针对这次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及时组织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的十余名专家进行会商,分析认为,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要原因之一。
“自10月20日早上起,京津冀地区受到系统性西南风的主导,并且风速逐渐降低,使得污染物沿太行山一带累积,并输送至北京。”专家组表示,“20日,区域内相对湿度增至60%以上,北京、天津等地的相对湿度甚至达到80%以上,对颗粒物的二次转化和吸湿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推高了PM2.5浓度。”
10月20日,北京位于高压中心偏后部,污染物在偏南风的作用下向北京传输,北京本地排放对PM2.5污染的贡献不到50%,而保定、河北南部、山东等地贡献均超过10%。21日至22日,污染物自西南向北京输送的特征更加明显,北京本地的贡献进一步下降,河北南部、河南等地的贡献则进一步升高。
“24日扩散条件再度转差”
针对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京津冀各地都提前做出了应对。
在河北,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8个城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在河南,也启动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和核查工作,鹤壁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并启动III级应急响应;在北京和天津,两级环保部门紧急动员,加强了全时执法力度,紧急查处排放超标车辆、工业扬尘等多起环境问题。
“经初步测算,这些应急管控措施对一次颗粒物、SO2、NOx等污染物的全社会减排比例在15%-20%左右,较好地缓解了重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组表示。
此外,今年6月11日起,环境部还组织开展了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检查。截至10月14日,强化监督检查已开展9个轮次,对重点区域现场检查点位28.2万个,发现涉气环境问题近1.95万个。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使得今年10月的2次过程的污染程度、峰值浓度都较往年有所下降,影响范围也有所减小。”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根据预测,22日午后至傍晚,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将明显转好,区域污染形势逐步缓解。23日,受冷空气持续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将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河南北部地区受上游传输影响,局地则有可能出现中度和短时重度污染。
到了24日至25日,扩散条件将逐步转差,京津冀中南部地区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其他地区则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