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郑州报道
“从今年10月1号到2019年3月1号,六个月内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的工地将不能施工!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的28个城市。”9月10日,一条“最强停工令”的消息开始在房产销售和中介的朋友圈中流传,虽然最终被辟谣,但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无风不起浪,谣言滋生也与去年的举措有关。2017-2018年采暖季期间,京津冀周边区域确实被要求停止各类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等,北京当时停工了4个月,天津停工6个月,河北、河南也都不同程度地停止了建设工程土石方作业。
不过,今年9月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其中却取消了“一刀切”要求建筑工地停工的规定,只是要求严格降尘考核,各城市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9吨/月·平方公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据了解,这是因为精细化管理措施逐步推进,施工工地都能实现“六个百分之百”、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渣土车辆密闭运输等措施,扬尘治理取得了极大进步。在不“一刀切”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控制扬尘污染。
在这方面,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去年秋冬季,郑东新区的空气质量不太好。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到2018年五一之前,郑东新区在郑州市各个区内的排名一直是倒数。
“当时大家都很难理解,因为郑东新区的规划中没有工业,全部是金融、会展、商业、总部经济等第三产业,按理说环保应该没有太大压力才对。”郑东新区管委会建设环保局局长李艳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大家直观上也觉得郑东新区环境很优美,除了水就是绿地,不知道PM2.5为什么一直这么高?”
经过排查,原来,郑东新区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较多,建设量也比较大,导致扬尘污染非常严重。李艳春表示,2017年,郑东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8亿元,在建工地有500多个,一年的出土量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量。
针对扬尘污染,郑东新区也进行过一些治理,但效果并不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去检查的时候工地就停工了,苫盖也做得挺好,查不出什么问题,但检查组走了该咋干还是咋干。”李艳春说。
“当时感觉很痛苦,费劲千辛万苦还是见不到成效。不像我们搞建设,这段时间努力了,那个楼很快就起来了,效果立竿见影。而环保方面,该干的事情都干了,努力也都做了,结果数据反而更差了!特别努力,也特别无奈。”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李艳春记忆犹新。
万般无奈之下,去年11月15日至今年3月15日,郑州市实行了“封土行动”,叫停了各类建设工程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如确有需要进行土石方作业的各类工程,也须报市政府批准许可后方能实施。
“‘封土令’实施后,大家猝不及防,对建筑工地的影响非常大。渣土车出不去,出去了也没地方运,中间一度形成‘渣土车不敢上路,建筑工地没法干活’的情形。”李艳春说。
为期4个月的“封土行动”,再加上前后的一些管控措施,导致建筑工地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剩下半年,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建设项目工期被延迟,开发商遭遇索赔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方面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交房日期一推再推,购房者会向开发商索赔;另一方面工地停工后,施工单位的工人一时半会还不能解散,塔吊和工程机械等也不能立即撤走,工人工资照发,设备租赁费照付,导致施工单位向开发商索赔,很多开发商因此损失惨重。”李艳春说。
彼时,社会各界对于“封土行动”有很多不同意见,同时大家又都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精准管控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才能更加精细地治理扬尘污染,让工地“活过来”?从2017年5月开始,郑东新区决定邀请专家团队,为自己把脉会诊。经过挑选,他们选中了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河环保”)。
专家团队进来之后,郑东新区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布点,围绕国控站点、建筑工地、主要道路、传输通道等重点区域,在郑东新区安装了73套微型监测站点,可以实时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VOC等主要污染物,从而形成精准化网格系统,随时了解各个区域污染物变化的最新动态。
“同时还有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车,就是把超级监测站的设备挪到了车上,机动快速地到达指定点位,对大气颗粒物进行应急研判,从而迅速查找出区域污染成因。”先河环保郑州项目部负责人刘士博表示。
精准化网格系统建好之后,第二步就是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管控。郑东新区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轮值调度机制”,每天由各个乡镇办事处的书记和乡镇长轮流当组长,将治污工作细化分配到12个乡镇办事处的781个网格之中。
在现场,李艳春给本报记者演示了这套机制的运行方式。它的载体是一个“郑东新区微信调度群”,在群里,每当发生污染事件时,首先会由先河环保的专家团队根据数据变化发出指令,轮值组长再把专家指令分配给相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工作人员。相关人员接受任务后,去现场查看情况,及时制止排污行为,最后做出反馈。除了事后纠正外,专家组还可以提前预警,告知将来某时段、某地区可能发生污染,从而组织力量进行疏导。
“这样做的好处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因为我们原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上热中温下冷’,基层对环保问题不关心、不积极。‘大气污染防治轮值调度机制’确立以后,环保责任就落实到了个人,形成了考核和奖惩,我们还会定期把各个网格点的情况形成报告,呈送郑东新区管委会的主要领导参考。”李艳春表示。
政府内部责任到人后,压力还进一步被传导给了企业。李艳春表示,他们在郑东新区的各个工地也安装了微型监测站点,通过监测数据来考核这些工地。政府每周会评出“五好十差”工地,好的奖励10万元,差的罚款10万元,同时还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管副总和项目经理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并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此外,列入十差工地的还要停工一周,即使是民生工程也要停工4天。
通过以上精细化管控措施,再结合其他一些手段,郑东新区的扬尘治理终于初见成效。今年5月,该区空气质量状况开始扭转,PM10浓度排名(由好到坏)位列各区第四,PM2.5第一;6月至7月,PM2.5和PM10都是“双第一”;8月和9月,PM2.5和PM10也都排名郑州市前列。
“我们市里每周对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区都有奖惩,原来我们老是受罚,但从今年5月开始,终于获奖了。5月份奖励了550万元,6月奖励1050万元,7月奖励1100万元,8月也奖励了1200万元。”李艳春高兴地说。
更重要的是,今年工地终于不用再停工了。虽然上了这么多管控措施,但截止目前,郑东新区今年的出土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方,最多的时候一天的出土量就有19万方,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
“环保和经济终于同步推进了,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不是不让你干,而是必须规范地干。”李艳春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